|
马来西亚出生的谢清海,曾是街头流浪的孩子、市场里卖凤梨的小贩,如今却晋升为身价百亿的投资名家。
谢清海凭着没有一丝折扣的拼命态度,不断阅读自学成长,终于冲破命运的枷锁。
我是真正,一步步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人!”访问才开始,坐在商业大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办公室,掌管市值七十六亿港币的惠理集团主席谢清海(Cheah Cheng Hye)就先丢出这句话,强调自己的出身。
这话说来简单,过程却不平凡。在香港,身家达数十亿港币的谢清海有“股坛金手指”、“亚洲巴菲特”之称,每每点名个股都有亮眼报酬。例如二○一○年首次揭露基金持有华晨汽车超过五%后,不到五个月,股价即上涨二倍。去年,这档股票为他旗下基金贡献三千八百万美元的收益。
他也于二○○九、一○年获得《AsianInvestor》财经杂志选为亚洲区资产管理、对冲基金行业二十五位最具影响力人士之一。一○年十月,只有中学文凭的他,还受邀至“价值投资殿堂”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说。
惠理集团办公室的走道旁,挂着数十面表扬他旗下基金优异绩效的奖牌;会议室里一整面墙,则贴满了历年接受香港本地以及国际媒体如美国《霸荣周刊》(Barron’s)、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专访报导,像在为他走过的痕迹留下纪录。
对抗出身
九岁就去卖凤梨累积生命能量拥有现今令人称羡的成就,谢清海并无掩盖过往人生的意图,“我小时候,是所谓的『流浪儿童』,因家里环境很由于家贫,谢干脆每天住在街上,只有生病时才回家。”谢清海生长在马来西亚槟城,父亲是来自中国福建的华侨,清海九岁起就跟着叔叔到批发市场卖凤梨。十二岁时父亲过世,母亲没有工作,还有一对弟妹要扶养,身为长子的谢清海一肩扛起家计。
“我一直以为所有人都一样贫穷,不晓得世界上其实有很多富有的人。”他读中学时,一度凑不出钱买制服;无法参加学校下午的体育课程,因为还得赶去市场卖凤梨。“有些同学很会踢足球,只有我对运动完全外行。”谢清海说,买衣服、玩具这些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事,从没在他童年发生过。
十七岁时,谢清海拿到一所学校的全额奖学金,但为了家人,他选择继续工作,每天到报社叠报纸。谢清海一边说着,一边随手拿起资料,反射性地仿照叠报纸的动作,“人生从来就不公平,所以凡事要尽全力去做。”他在中学曾获得英国文学奖,平日没事就写文章到处投稿,结果一家伦敦报社刊登了他的小说,使得他在家乡声名大噪。
报社老板发现了他的潜能,提拔他成为记者。当时每月工资约三二○元马币,谢清海并不以此自满,为了赚更多的钱,二十岁时,他卖掉全身上下唯一的资产——一辆旧摩托车,换了船票只身前往香港。“做相同的工作,在香港可领到三倍的薪水。”谢清海说,只是他连一般客船的船票也买不起,最后在寂静的夜里搭上一艘货轮,两手空空,和满船的货物一起运送到香港。
说话节奏非常急促的谢清海,似乎担心浪费生命中的一分一秒,总想赶在短短时间内说完、做完所有的事。在他生活周遭,很多人还来不及体会生命就离开人世,像他的表兄弟们,有的才十多岁便死于生病、车祸,或是警察的枪枝下。他言谈中不断强调,自己的出身贫寒并不独特,在六、七○年代的社会环境,多数人都过着一样的生活。但事实上,他却比其他人更早摆脱困境,更快走出自己的路。
“老实说,我完全不相信命运,只相信,命运可以靠自己双手打造出来。”眼前的谢清海,穿着整齐体面的西装、戴着昂贵的名表,看来十分融入资本市场。但在他脑海里有一部分,仍保留着过去的记忆,“有时想想,自己现在能够坐在这里很不可思议;常常怀疑,这是真的世界吗?”
拼命学习
保持阅读习惯累积战斗能量影响他逆转人生的主要因素、让他愿意付出加倍努力与出身环境对抗,其实正是“自觉不足”的性格。“就在和你说话的当下,心里都还想着自己很愚笨。”他认为保持这样的心态,觉得自己不及格,才会更加认真工作、进行研究,努力朝满分迈进。
谢清海坦言自己也曾犯过错误,“有次投资一家钟表公司五百万港币,董事长几周后竟消失不见人影。”他检讨是因自己太相信人,“我会随时专注在自己的错误上,从中学习经验。”惠理集团行政总裁陈尚礼与谢清海认识二十年之久,他描述这位主席总是十分在意、把握时间,“无时无刻都在阅读。”一起去打高尔夫,等待的时间他一定在看书;一同到餐厅用餐,他也常拿著书翻阅。“有时候,觉得他生活太过紧绷,但没办法,似乎这样才有安全感。”“人生中给予我最多帮助的,应该是养成『阅读』这个习惯吧!”因为从小必须为生存而打拼,剥夺谢清海正常读书时间,他比其他孩子更用功,经常往公共图书馆跑,抱着一堆书籍在凤梨摊前阅读。
“当时我的人生什么也没有,唯一能做的只有阅读、阅读、阅读。”无论科学、历史、自传,谢清海尽可能吸收各种知识,即使凌晨三、四点起床读书也不觉苦。后来,他从财经记者转进投资界,也是靠着阅读获得启发。
八○年代,谢清海手边有点积蓄,白天做完记者工作,晚上就操作外汇交易。
结果,在三个月内输光所有的钱。那时他发现了一本书《股市大亨》(The Money Masters by John Train),内文谈的全是约翰坦伯顿、华伦巴菲特……等投资大师的心法,让他如获至宝,重新认识投资市场。
认真研究 一年拜访两千五百家公司
谢清海笑说,他起初以为未来会做政治家,改变马来西亚的社会情况,“让所有人脱离贫穷。”不过当他找到社会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关联,股市能够反映经济现况,立即对此深深着迷。“市场表现与当地政治、人民情绪息息相关,股价的起伏明确指出人们的希望或绝望,这些让我很感兴趣。”尤其他所推崇的大师,几乎皆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策略,“我想只要和他们一样,发现其他人忽略的市场,进行反向操作,一定有机会成功!”当时已在亚洲《华尔街日报》坐领高薪的谢清海,甚至放弃前往美国工作的机会,决心踏入金融市场。
一九八九年,他进入香港摩根建富集团协助设立研究部门,专攻当时被市场冷落的中小型股,结果真为公司带来丰厚利润,个人身价水涨船高。对于追求成长从不满足的他,又在九三年出资一五○万美元,与一位客户共同创立总资本额五百万美元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就是现今的惠理集团,并在○七年成为香港首家上市的资产管理公司。
谢清海研究公司和他读书一般认真,平均每年与投资团队拜访二千五百家公司,找出被低估的标的。正当股神巴菲特○八年买入比亚迪汽车股票,闹得市场沸沸扬扬,谢清海早在此之前,于○六年投资比亚迪。那时比亚迪营收衰退近五成,但谢清海亲自拜访后,看好其创新与研发能力,随即逢低买进,并在○九年股价持续爬上高点时获利了结。
积极管理
对现况永不满足未来仍有成长谢清海表示,当时只是把投资作为一种嗜好,没想到管理资产规模会成长到如今的七十一亿美元。目前惠理集团员工人数约一四○位,去年上半年即使遇上市场动荡,仍为公司创造3.85亿港币(约新台币十四.八六亿元)的营收,平均每位员工半年就为公司贡献破千万新台币的产值。
在惠理集团,从事投资、研究的员工,多从基层一步步做起。谢清海以“标准化”作业流程,训练每一位新手成为高手。如同他自己一样,“我们不需要投资天才,从头学起,才不会受到旧有思考模式限制。”对于奖励员工创造投资绩效毫不手软,根据财报显示,一○年光是奖金开销,就近二亿港币,比○九年高出近一倍。
“贫穷的时候,觉得有钱一定能做很多事情;真正有了财富之后,却发现很多东西用再多钱也买不到。”以前每日都要和金钱战斗,为了一分一毫而拼命工作,现在,“我每日都在与时间对抗,没有一天觉得时间够用。”如今虽然不再需要为钱烦恼,却得与和他一样停不下来的时间赛跑。
对于现况永不满足的他,未来已锁定大中华区投资,还将继续拓展业务至中国、台湾等地,谢清海要把惠理集团打造成亚太区主要的资产管理公司。访谈最后他对记者说,“欢迎你五年后再过来拜访,我们公司肯定很不一样,会比现在更好!”五年后会变成怎么样呢?从赤贫的流浪儿到财经记者、投资名家,到现在成为雄踞一方的成功经营者,一位从不安于现状、总是在与自己生命竞争的人,他的未来,永远充满想像空间。
亚洲巴菲特看投资趋势 亮点仍在大中华区
我相信中长期,全球经济将会遇上一片混乱!这是在我投资生涯中,第一次看不到任何复苏的情况出现。就成长性而言,可投资中国相关题材,以及农产品。此外还有黄金,主因是我不信任货币的价值,且通货膨胀可能即将再起。
由于消费者无论如何都得花钱购物,全球大型零售企业的品牌,仍是我喜爱的标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成熟国家财政体质不佳,所以即使选择债券,也别以公债为主,体质良好、低负债公司发行的债券,反而会有较佳表现。
另外,我不建议年轻人现在去金融机构谋职,估计还有二、三成金融从业人员可能会于近几年失去工作。除非真的很喜爱投资,否则从事艺术、娱乐工作将是较佳的选择。
谢清海
出生:1954年
现职:惠理集团主席兼共同首席投资总监经历:香港摩根建富集团研究部主管、《亚洲华尔街日报》财经记者学历:槟城大英义学(Penang Free School)
原文地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