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6|回复: 0

寿险高速扩张暗藏严重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31 07: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高级研究员  艾西南

  寿险是一个关系到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名词,它应该凝聚着诚信和保证,它应该能够让芸芸众生高枕无忧:有了它就等于有了保护神。然而,我国的寿险业正在亏损的边缘挣扎,规模的高速扩张引发了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和资金运用低效的严重问题,大多数寿险公司的经营实际上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保费收入和资产规模的“大跃进”终将无法长期掩盖繁荣表面下暗藏的严重危机!

  从历年的保费收入来看,寿险收入占保费总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2003年已经超过了75%的比例,寿险无愧为我国保险业的“绝对主力军”。近年来,寿险业一派表面繁荣!

  保费收入在飙升。近几年保费收入一年一个台阶,寿险成为飙升的急先锋:2000年1,595.86亿元,其中人身险收入997.47,占62.50%;2001年2,109.35亿元,其中人身险收入1,423.96,占67.51%;2002年3,053.14亿元,其中人身险收入2,274.84,占74.51%;2003年3,880.40亿元,其中人身险收入3,010.99,占77.50%,寿险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42.76%、59.75%、32.36%,平均增速达到44.96%。

  保险资产在膨胀。自2000年以来保险资产规模连年上升,2000年3,373.89亿元、2001年4,591.34亿元、2002年6,494.07亿元、2003年9,122.84亿元,连续三年增长速度分别为36.11%、41.41%、40.47%,平均高达39.33%。寿险收入是保险资产的主要来源,仅2003年的寿险收入就占2003年末保险总资产9,122.84亿元的三分之一。

  职务消费在升级。在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就等同经营业绩,根据一家寿险公司人力资源部提供的薪金资料表明:该公司下设50多个中层部门,部门经理助理级别以上管理人员200多名,基本上是30岁上下的“少壮派”。部门正副经理平均年薪35万元上下,部门经理助理平均年薪25万元以上。这种年薪水平足以让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汗颜,虽然1,300家上市公司是我国成千上万家企业中的佼佼者,但根据《2003年年度报告》公开披露的高管薪酬进行统计,各公司的最高年薪(全部是董事长或总经理)平均为19.90万元,而该寿险公司中层部门经理的平均年薪就相当于上市公司一把手平均年薪的175%,即使是一个部门经理助理也达到125%,该保险公司高管人员的年薪就可想而知了!

  钱从哪里来?来自寿险公司优良的经营业绩吗?根据中国保监会或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对外公开披露的信息资料,我们可以掀开寿险行业的“庐山真面目”。

  我国寿险业的市场结构

  截止2004年5月,中国保监会对外公布的保险机构数量为65家,除去控股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的在华分支机构,经营实体性保险公司共为40家,其中寿险公司28家,占总数的70%。在28家开业运行的寿险公司中,只有5家是在2001年以前开业运行的,其他23家都是最近几年突击成立的。2001年以前开业的五家寿险公司分别是: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统计资料表明,这五家寿险公司成为我国寿险业的中坚力量,以2002年为例,当年寿险行业总收入2,274.84亿元,其中中国人寿1,287.81亿元,占56.58%,平安人寿535.40亿元,占23.54%,太平洋人寿249.02亿元,占10.95%,新华人寿79.82亿元,占3.51%,泰康人寿65.59亿元,占2.88%,上述五家公司占有我国寿险市场97.49%的份额。

  我国寿险业的经营状况

  寿险公司的信息披露对投保人极其重要,谁能相信一家在破产边缘挣扎的寿险公司还能为自己的未来提供可靠的“保险”呢?投保人购买了保险公司发行的保单就象股民购买了上市公司的股票,他有权利、有必要及时了解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以便识别保险业务员是否存在营销误导,分析保单条款是否存在潜在欺诈,帮助自己准确地做出投保决策,正确地选择优秀的保险公司。

  但是,令人非常遗憾的是我国保险行业的信息披露不仅非常笼统,而且具有严重的滞后性,截止2004年7月,中国保监会或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还只披露到各保险公司2002年度的财务数据。况且平安保险只是合并披露其财险和寿险业务的财务数据,让广大投保人无法了解平安寿险的实际经营情况,平安寿险的这种信息披露方式明显违背了财险和寿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我国保险行业信息披露的严重滞后性直接损害了广大投保人的切身利益,中国保监会等保险监管机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即使除去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等四个寿险公司的保费总收入也占我国2002年度寿险总收入的74%,接近四分之三的市场份额,我们通过对这四家样本公司的分析,就能了解我国寿险行业经营情况的全貌。

  第一、偿付能力严重偏低

  保险是一种特殊行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就是保险公司的生命线!偿付能力即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只有保险公司具有足够的赔偿和给付能力,才能有效地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保险法》要求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重点监管。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额度等于实际资产减去实际负债的差额。实际资产又称认可资产,是指具有清算价值或变现不会造成损失的资产;实际负债又称认可负债,总资产减去所有者权益等于实际负债。为了加强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监管,中国保监会于2003年3月发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根据该规定,监管机构应该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强制性监管: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00%的保险公司,保监会将把它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根据其严重程度分别采取责令提出整改方案、责令拍卖不良资产、责令停止新业务和依法接管等措施。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开披露的四家寿险公司《资产负债表》,按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我们计算出各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如下表所示:

  单位:亿元

  年份 资产负债项目 中国人寿 太平洋人寿 新华人寿 泰康人寿 合  计

  2002

  年度 认可资产 2,769.06 157.35 107.95 101.33 3,135.69

  认可负债 2,906.97 495.81 113.15 109.40 3,625.33

  最低偿付能力 - 137.91 - 338.46 - 5.20 - 8.07 - 489.64

  2001

  年度 认可资产 1,972.41 51.66 46.30 39.29 2,109.66

  认可负债 2,127.29 307.82 45.51 38.73 2,519.35

  最低偿付能力 - 154.88 - 256.16 0.79 0.56 - 409.69

  2000

  年度 认可资产 1,432.30 219.30 50.44 39.88 1,741.92

  认可负债 1,526.79 283.33 38.39 28.17 1,876.68

  最低偿付能力 - 94.49 - 64.03 12.05 11.71 - 134.76

  总偿付能力是寿险行业偿付能力的反映,自2000年以来都是负数,分别为-134.76亿元、-409.69亿元、-489.64亿元,远低于应当具备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从单个寿险公司来看,中国人寿的偿付能力较为稳定,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的最低偿付能力近年来随着其资产规模的扩张反而迅速下降。实际上,太平洋人寿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保险公司”,它不仅偿付能力低下,而且实际上已经资不抵债:太平洋人寿《资产负债表》披露的近三年的净资产(股东权益)为:2000年31.73亿元、2001年-21.07亿元、2002年-21.06亿元,由于2001年的巨额亏损导致公司已经“资不抵债”,在破产的边缘挣扎。如此保险公司,如何让人放心它的人身保险呢?

  位于寿险经营六大基本原则之首的“最大诚信原则”不能仅仅只要求投保人对保险公司要履行告知、保证等义务,禁止隐瞒和欺诈,也应当要求保险公司对投保人履行告知、保证等义务,禁止隐瞒和欺诈,一个偿付能力存在危机的寿险公司如何能够履行其最大诚信义务呢?

  第二、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保费收入几乎就是寿险公司经营收入的唯一来源,经营费用是反映一个寿险公司经营成本最主要的指标,它包括手续费支出、佣金、营业费用及其他支出等经营成本项目,经营费用是在当年被保险公司全部消耗掉的。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各公司《损益表》整理出四家寿险公司的经营费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单位:亿元

  年份 项目 中国人寿 太平洋人寿 新华人寿 泰康人寿 合计

  2002年 保费收入 1,287.81 249.02 79.82 65.59 1,682.24

  经营费用 211.98 38.34 6.53 14.58 271.43

  收入费用率 16.46 15.40% 8.18% 22.23% 16.14%

  2001年 保费收入 813.13 143.43 22.98 16.15 995.69

  经营费用 167.78 25.94 4.56 5.08 203.36

  收入费用率 20.63% 18.09% 19.84% 31.46% 20.42%

  2000年 保费收入 651.64 152.45 15.06 7.19 826.34

  经营费用 137.03 34.06 2.73 2.33 176.15

  收入费用率 21.03% 22.34% 18.13% 32.41% 21.32%

  从上表可知,泰康人寿的保费收入费用成本率位居同业公司之首,在2000年和2001年竟然维持在30%以上,也就是说泰康人寿每年总保费收入的三分之一就在当年化为乌有!新华人寿2002年的收入费用率只有8.18%,横比当年行业平均水平低50%左右,纵比本公司上一年降低60%左右,指标属于异常指标。中国人寿经营历史长,经营规模大,它的保费收入费用率仍然维持在16%以上。从行业平均水平来看,保费收入费用率近年有所降低,但保持在16%以上。令人担心的是,2002年投资型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50%以上,高达16%以上的收入费用率几乎吞没了原始保费的全部投资收益率。

  在目前,几乎没有一家专业的投资机构能够确保大额资金的投资收益率高于15%,而保险公司行吗?如果不行,投资型保险产品的投资功能又从何体现?

  第三、经营业绩处于亏损边缘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损益表》整理出经营业绩表如下:

  单位:亿元

  年份 项目 中国人寿 太平洋人寿 新华人寿 泰康人寿 合计

  2002

  年度 保费收入 1,287.81 249.02 79.82 65.59 1,682.24

  营业利润 - 5.74 - 8.18 1.47 - 4.54 - 16.99

  投资收益 22.19 8.30 0.15 1.49 32.13

  净利润 8.15 0.01 0.06 -2.99 5.23

  2001

  年度 保费收入 813.13 143.43 22.98 16.15 995.69

  营业利润 - 11.01 - 36.89 - 2.04 - 2.55 - 52.49

  投资收益 24.61 6.12 2.16 1.87 34.76

  净利润 7.54 - 31.07 0.10 - 0.58 - 24.10

  2000

  年度 保费收入 651.64 152.45 15.06 7.19 826.34

  营业利润 - 2.66 0.20 - 2.34 - 1.41 - 6.21

  投资收益 14.73 5.26 2.38 1.46 23.83

  净利润 9.23 2.71 0.04 0.10 12.08

  寿险公司的净利润最终是来自三块:费差、死差和利差。营业利润来自费差和死差,反映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管理能力;投资收益来自利差,反映公司资产的投资运用能力。

  四家寿险公司总的营业利润基本上亏损:2000年亏6.21亿元、2001年亏52.49亿元、2002年亏16.99亿元,当年的保费收入营业利润率分别为:-0.75%、-5.27%、-1.01%。投资收益弥补了部分营业利润的亏损,但净利润仍在亏损的边缘波动:2000年12.08亿元、2001年-24.10元、2002年5.23亿元。保险公司终究不是专业的投资机构,它的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很难得到保障,近几年各寿险公司发布的《投资连结保险投资账户年度报告》显示出寿险公司那惨淡的投资业绩。

  与经营规模相比较,泰康人寿亏损最为严重:2001年、2002年的保费收入营业利润率为-15.79%、-6.92%,该公司2002年末的净资产12.04亿元,当年净利润亏损2.99亿元,占净资产的25%,若按此亏损速度,四年后泰康人寿的净资产就会亏光,这样的寿险公司如何让人相信它能为投保人提供长期的保险服务呢?“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第四、保费收入增长质量堪忧

  人身保险业务收入主要包括三大类:人寿险、意外伤害险、健康险。2000年以后,寿险市场出现了投资连接产品和分红产品等新品种,通称投资型寿险产品,由于投资型寿险产品存在很大的风险,中国保监会特别要求各寿险公司把人寿保险保费收入按分红产品、投资连接产品、传统寿险产品等分类披露。考虑到传统人身险产品和投资型寿险产品的风险具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把传统寿险、意外伤害险、健康险归于传统人身险产品一类,把投资连接产品、分红产品归于投资型寿险产品。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整理出四家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结构表如下:

  单位:亿元

  产品种类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传统人身险产品 831.16(49.41%) 810.81(81.41%) 757.66(100.00%)

  增长量 20.35 53.15

  投资型寿险产品 851.08(50.59%) 184.88(18.59%) 0.00(0.00%)

  增长量 666.20 184.88

  合计 1,682.24(100.00%) 995.69(100.00%) 757.66(100.00)

  从保费结构上分析,传统人身险产品的比例自2000年以来,占人身险类保费总收入的比例快速下降:100.00%、81.41%、49.41%,投资型产品保费收入的比例迅速上升:0.00%、18.59%、50.59%。保费总规模在快速增加,2001年比2000年增长238.03亿元,增长比例31.42%,2002年比2001年增长686.55亿元,增长比例68.95%。但是,保费的增加主要是由投资型产品保费上升引起,在2001年238.03亿元增量中,投资型产品增量184.88亿元,占77.67%,在2002年686.55亿元增量中,投资型产品增量666.20亿元,占97.04%。

  投资型产品是一种不太成熟的寿险产品,虽然它在金融混业经营的欧洲比较盛行,但分业经营的中国还只是一种试验品:它的市场销售行为不规范,它的投资收益不稳定,它的市场前景不明朗。

  投资连接寿险产品:1999年10月平安保险公司在上海推出了第一张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在世界保险市场,投资连接产品也算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品种,第一个成熟的投资连结保险于1986年在英国问世,这种投连产品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融合保障和投资等两种功能。投资连接保险产品的卖点是它既能象传统的保险产品一样能够给投保人提供保险保障,又能象信托产品一样进行证券投资。在我国,投连产品2000年开始升温,2001年达到顶点,但不久便发生了震惊保险界的“退保风潮”。由于它的投资收益非常不如人意,引起投保人与保险公司纠纷不断,投连产品在2002年基本终止。

  由于投连保险产品在2001年经过非常短暂的火暴后在2002年急速降温,甚至是无法经营下去,在这种困难情况下,各大寿险公司纷纷推出分红保险产品,分红险仍然是一种投资型产品,仍以投资收益作为吸引投保人的驱动力。但二者存在明显区别:分红产品由保险人承诺给投保人一个最低的投资收益率保证,而投连产品没有承诺保底收益,因此分红产品对投保人更具有诱惑力。

  由于投资型产品销售存在严重的误导行为,最常用的误导手段是寿险业务员用很高的“演示利率”诱导投资者购买投资型寿险产品,中国保监会于2002年7月发出《关于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有关问题的通知》,从细节上对分红产品的营销做出要求,规定分红险演示利率定为高、中、低三档,分别不得高于6%、5%、4%,而此前有的保险公司曾做出高出此几倍的演示利率。分红型保险产品最初有分红寿险产品、分红健康险等产品,2002年下半年中国保监会就对分红健康险的停售发出了最后通牒,从2003年年10月1日起分红健康险全面停止销售。目前,只允许分红寿险继续销售。

  分红保险的市场前景也不明朗,其卖点与投连产品一样,决定于它到底能够给投保人带来多大的投资收益。即使保险机构具有与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专业投资理财机构同等的投资能力,保险公司那高于16%的经营费用率也给保险机构的投资收益增加了极大的压力。

  第五、保险资金投资不如人意

  保险资金从投保人手中以保费的形式转移到保险公司后,要经过三次分割后才能进入投资领域,而目前保险公司的资金作为投资只能投资国债、证券投资基金等证券产品,将来可能允许直接投资股票,但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风险极大,以获取稳定收益为特点的保险资金如何回避股票市场大起大落的风险,也是横在保险公司面前的一道障碍。

  保险资金的三次分割:资金从投保人手中拿出来时形成原始保费,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把原始保费作为100%。

  保险资金的第一次分割是保险公司的经营费用,从前面的经营成本分析可知寿险行业的保费收入费用率维持在16%——21%之间,那么只有不到85%的原始保费收入可能形成资产。

  第二次分割是非运用性资产,上述85%的保费虽然形成了资产,但是有一部分资产不能进行投资运用。根据中国保监会披露的《保险公司经营状况数据》整理出我国保险行业(含财险)的资产运用状况(单位:亿元),寿险资产的运用结构与此类似。

  年份 资产总额 资产分配

  银行存款 投资 非运用资产

  2002年 6,494.07 3,026.27 2,504.06 963.74

  100.00% 46.60% 38.56% 14.84%

  2001年 4,591.34 1,930.59 1,712.59 948.16

  100.00% 42.04% 37.30% 20.65%

  2000年 3,373.89 1,235.38 1,303.22 835.29

  100.00% 36.61% 38.63% 24.76%

  注:投资包括国债、证券及其他类型的投资。

  “非运用资产”从投资角度来看就是无效资产,非运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在15%——24%之间。经过第二次分割后,原始保费中能够进行投资运用的比例不到70%。

  第三次分割是银行存款。虽然银行存款也是资金运用,但是保险公司去存款与投保人自己去存款并没有实质性区别。从上表可知,只有不到40%的资产能够用来进行投资,考虑到第一次分割,则只有不到35%的原始保费能够用来进行投资,也就是说,当原始保费从投保人手中流向保险机构后,实际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资金能够用来投资。

  寿险公司的对外宣传总是显示其强大的投资能力和光辉的投资业绩,其实际投资效果如何呢?根据各寿险公司的《损益表》计算出其总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单位:亿元)。

  年份 资产负债项目 中国人寿 太平洋人寿 新华人寿 泰康人寿 合计

  2002年 总资产 2,998.98 474.75 127.65 121.44 3,722.82

  投资收益 22.19 8.30 0.15 1.49 32.13

  资产投资收益率 0.74% 1.75% 0.12% 1.23% 0.86%

  2001年 总资产 2,209.65 286.75 59.93 53.66 2,609.99

  投资收益 24.61 6.12 2.16 1.87 34.76

  资产投资收益率 1.11% 2.13% 3.60% 3.48% 1.33%

  2000年 总资产 1,597.69 315.06 52.98 45.88 2,011.61

  投资收益 14.73 5.26 2.38 1.46 23.83

  资产投资收益率 0.92% 1.67% 4.49% 3.18% 1.18%

  自2000年以来,平均投资收益率为1.18%、1.33%、0.86%,考虑到原始保费只有不到85%的比例形成资产,那么折合成原始保费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为1.00%、1.13%、0.73%,这个投资收益率只有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的50%左右!上述数据与各保险公司、保险监管机构、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投资业绩数据存在很大差距,原因是这些机构的数据仅仅是指经过三次资金分割后的投资收益率,而投保人购买投资型保险产品后,他只关注他拿出的原始保费的投资收益率,而不是保险机构最后实际拿出的投资资金的收益率。

  众所周知,保险公司的基本职能应该是风险管理,而不是投资管理。作为寿险公司,过份渲染其投资能力,保费收入过份依赖于投资型保险产品,必然给寿险公司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甚至涉及寿险公司的诚信问题。

  寿险业经营现状引发的思考

  2001年日本的金融市场稍有震动,一家接着一家的寿险公司相继到下,这一幕是否会在我国重演?我国寿险业当前的经营状况的确不容乐观,不能不引起保险监管机构的警觉,不能不引起保险公司管理人员的反思!

  经营业绩不行,就搞资本运作,上市融资,这是目前许多寿险公司试图化解其经营风险的典型思路。从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来看,寿险公司拼命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是很不现实的,一方面由于我国A股市场实行实质性审查,各寿险公司的经营业绩根本达不到上市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上市融资也不是一把解决经营效益差的万能钥匙,上市融资并不能真正解决经营水平低下的问题,中国人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为了实现海外上市的目的,把1999年以前的存在严重利差损的保单全部划归新设立的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把1999年以后的相对较好的保单悉数划入新成立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但是,并没有改变它继续亏损的命运,根据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最近披露的《2003年年度报告》,股份公司2002年亏损22.50亿元,每股收益-0.11元,2003年亏损14.28亿元,每股收益-0.07元。平安保险最近在香港整体上市,其招股材料表明其寿险业务每年净亏损5亿多元,业界专家估算,接下来的几年将会每年亏损六七个亿。

  寿险公司总在为自己低劣的经营业绩寻找借口,说国外寿险公司开业后的七八年总是亏损。事实上,中国人寿开业几十年了,平安寿险开业十几年了,如今每年依然巨额亏损,原因何在?泰康人寿开业也已八年,哪有盈利的迹象?这些制造金融黑洞的寿险公司,吃了投保人还要吃股民,成为“吃钱”的机器?

  由国家财政部动用纳税人的钱去填补中国人寿的经营窟窿,既不合法也不合情,商业保险不象商业银行,因为商业银行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许多政策性不良贷款,作为一个寿险公司,难道它有许多“高利率的政策性寿险保单”?许多专家认为,中国人寿的资产重组是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各级管理人员的“超级职务消费”在金融界是众人皆知的,他们把投保人的血汗钱挥霍完了就可以向国家财政和纳税人伸手,法理何在?

  人们都说:“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银行、证券、保险是这个核心的三大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已经让银行监管当局甚至中央政府头痛不已,象南方证券这样的航母级证券公司也在风雨飘摇之中。保险这个金融领域的后来者同样是在惨淡经营,它的虚假繁荣是以快速消耗投保人的保费带来的,而不是保险公司通过合法的渠道创造的经营业绩,保险业是否成为我国继银行和证券之后的第三个金融黑洞?人们拭目以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5-1-3 08:36 , Processed in 0.06567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