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7|回复: 0

  Ah,This!榴莲的香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 11: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h,This!榴莲的香料


  不是跑题

  回来后,我自问该如何描述与对阿姜的对话和语言之外的片段?铺陈了场景,接下来的人物呢?故事呢?结果呢?我确认了录音确实录有声音,但没有任何可以听清的东西。记忆里,重要的句子都在;手机的随笔日记,要点俱全,可我究竟要介绍什么?阿姜安嘉利?隆波田的方法(它以"正念动中禅"为国人所知)?还是有趣的话题,甚至流水帐?最终我否决了上述种种。所以你看到的既非按照时间顺序记述的报道,也不是按系统理论铺陈的禅修指南,这只是一瓶香料,如果它适合你,你总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将之加在你的菜肴中。


  坐在阿姜安嘉利的花园--四面落地窗的客室内,暂时隔绝了曼谷午后的热度。一只蚂蚁从茶几一角认真地跋涉向另一角……我喝了几口冰水,觉得自己简直有点肆无忌惮,每次在阿姜家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听她说、跟她说,无须扭捏成任何我所不是的样子。她笑说:"我就像榴莲,要靠近是不容易的,可能会伤到你自己;很多人因此不喜欢我。然而也是美味的--如果你是在正确的时间品尝。"


  "有两种念头。"她说,"第一种是不由自主浮现而出、关于过去与未来、甚至毫无方向与主线的想法,或是内在意像、内在画面,或是自动升起的判断与概念,仿如川流不息的暗流,一直涌动。这些是基于业行而能引发不同情绪的念头,是培养觉性(awareness)所要对治的。另一种念头是做事时、工作时、创造时所具的念头,是你可以随时停止的,即使证得苦灭,还是可以使用它。"我浮现出《阿毗达摩》的术语--唯作心?


  起风了,树影晃动在墙上。记起很多人问,难道我们不能只是自然的活着吗?为什么要觉知?当然可以。如果你只是自然活着,如果知道何谓自然,这就是全部了!问题在于我们知道什么是自然吗,情绪或感受,是自然的吗?你经验到强光或能量,觉得无比喜悦,你认为这个喜悦是自然的吗?你听到一首舞曲,在舞动中感到与万物合一,你以为这个感觉是自然的吗?经过一条老旧的街道,触景生情的伤感油然而生,你觉得这份情绪是自然的吗?你打开冰箱门看到30只"小强"在开会,你尖叫一声。你相信这种反应是自然的吗?


  如果答案是"是",很正常,你被骗了!之所以被骗,是因为心的清晰度被锈住了,或是觉性的车乘抛锚了。所以看不到任何情绪都是一系列心理过程所支撑的,并且这整个系列的心理过程是后天学来的,而非先天自然呈现的。佛陀将这一系列心理支撑的非自然过程,称为"十二缘起支"。


  我故意问:"灭苦后,还有情绪吗?"阿姜看着我,反问:"怎会有呢?你难道不知道情绪怎么来的吗?"回想我第一次参加葛印卡内观,当压破眼镜片并换来旁边同伴的笑声时,觉察到丹田一股热流迅速沿身体前面中线上升,到心轮分道而行沿两侧又高速降回丹田,整个过程不到一秒钟,然后我知道"我生气了"。那时我只能观察到这点。后来在四念处里,当我看见每一个无论多么微小的动作之前,都有一个心念波动先起来,然后一股能量(上座部称为"心生色法"或"风大元素";瑜伽或密续称为"气"或prana)迅速流到欲动的身体部位,以此支撑一个动作的产生。因为整个过程不到一秒钟,我们才以为一切是同时的。从那次开始,我了解"念"是一切身心现象的先导。


  阿姜接着说:任何情绪都是由先导的念头所引发,一般人以为情绪是对应于外境而自然升起,其实哪有自然升起的情绪呢?情绪是基于业行而有的念头所激发出来,这是一个复杂的交织构成,而既然每个人的业行不同,对同一情境也就有不同的反应。在动中禅第一阶段(身-心阶段),当觉性具备了一定的速度与清晰度,会从以前的不知不觉到尾随着念头--这是知道念头(觉性走在念头后面)。第二阶段(看念头阶段),觉性如此之快,任何细微之念升起,觉性同时并行(觉性走在念头旁边)。当觉性饱满与迅速到走在念头前面,洞彻到念头的起源,"啪"一下,念头就被切断,即起即灭。当觉性通达最后一个所缘,达到生-灭的状态(state of arising/passing),心仿佛是被拔出的头发无法再植入毛孔,造作烦恼的不自然机制就被摧毁了;同时身体会有相应的一种变化。普通人是被不能察觉的念头牵着鼻子走的,觉性全然的人,是领导着念头(而非被念头所领导)。"


  拖鞋小憩在草地上,夕阳变脸为灯火初上。阿姜话锋一转,聊了聊克里希那穆提。此刻我的记忆档案里,与阿姜的会晤都已打乱了时间次序。仿佛泰国的冰冻饮品,忘了冰块与饮料本身哪个才是主题。


  每次几小时的法谈,我都注意到阿姜从没碰过水杯。那次看了一段隆波田的荼毗视频,她再度开口:"每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心念)相接触,每一片刻念念像扣,继而升起执取与烦恼。当烦恼升起后,就有如粘在头发上的口香糖,无法如何用力,总是疏理不清。觉性饱满的心,无论经验任何人事物,均如被扔掷向墙壁的棒球,一触即回,无丝毫粘连执取。觉性就是在根与尘相触的每一片刻,切断那个机制。这时身体会有相应的表征(此处省略关于表征的描述若干字)。"

  "我只教导苦与苦的止息。"

  --佛陀·《中部》


  令我诧异的是,我可以直接听懂阿姜混合了巴利文与英文的话,不知是听力进步还是因为我预习了巴利文。起初阿姜担心我们在语言上无法交流比较深奥的部分,但当她仔细看我点头时的眼神,确定我是真懂了,而不是客气,于是话题就更流畅起来。


  记得第二次见面前,我罗列了几个问题准备提。谁知在提问之前,她已经主动把所有我罗列的问题都一一回答了,甚至起身示范了我们本来要询问的关于行禅的辅助技巧和细节。既然这样,我想也许我该把那个没好意思写出来的问题在此提出。所以,我说:"请谈谈关于您父母的那件事吧。当时的您是怎样的?"


  阿姜:"那是证得苦灭以后的事。那天午后,我接到电话被告之说我父母刚刚遭遇车祸而去世。"

  我:"当时您有没有悲伤或是震惊的情绪或反应?"

  阿姜:"没有。"

  我:"一丁点情绪波动都没有?"

  阿姜:"没有。这很难表述。心是不动的,但不是人们以为的麻木或坚强,不动并不像一根努力撑在地表抵御强风的柱子,而是自在没有束缚。通常人们某些情境里应该兴奋或悲痛,事实上,那只是无法清晰观照心绪而生的误解,没有悲伤不表示麻木,当然也不是说你感到喜悦,这都是想象出来的。不动摇的心,跟任何想象与人为的造作无关,它只是不动摇。你只是接到一个电话,听到这样的消息,这是一个真实的现象(Paramattha)。然后会升起的只是该如何处理后事或下一步情况。我女儿一直无法明白,为什么听到这个消息后,妈妈没悲伤过。"

  我:"是的,从普通人性的角度来说,这是无法理解。"

  阿姜说:"你说的普通人性是那一颗会悲伤与纠缠的心吗?人们把悲伤等同于了所谓的爱。其实,真正的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反应。"

  --事情发生以后,曾有人找隆波田说:"安嘉利的父母都去世了,我们能否帮上什么忙吗?"隆波田看了他一眼,说道:"你不用担心她,她没有任何问题。还是担心一下你自己(的心)吧。"


  爱是什么?除非我们可以站在爱的反面,把生命其它一切都囊括进来;除非我们站在谦卑里承认"不知",否则无法确定爱是怎样。我想起海宁格关于各种爱(盲目的爱、悬崖边的爱、自由的爱)的解读。让我们暂时抛却灭苦的心,仅就普通心态来说,在各种境遇里,我们真知道什么是恰当的吗?还是把沉溺在情绪当作爱,那只是无能于脱离情绪去行动罢了。不管怎样,我记录这段话并不是谴责说不该为了真实发生的事而悲伤,这件事会如何反应不该是刻意做出来的,如果你有真实的情绪,就有;如果已经自在而没有了,就没有。只是记得不要将之变成不断反刍的替代情绪,因为不断反刍的情绪脱离了当下的事实,只是看着内在画面在进行的一场负面想象。


  我知道这段关于阿姜双亲的对话,对很多人来说无法想象甚至不能理解,没关系。我记录这段话是特别为了已走在觉性之道的朋友,特别是几个我熟识的已尝滋味的朋友,希望这几位了解,身为都市人,可以在生活中体证苦灭。


  佛陀有点吃亏,因为他把目标列为"苦灭",而不是吸引人的"狂喜啊合一啊大爱啊"。其实"苦灭"的结果恰恰是真正的喜悦自在,而追求"爱或喜悦"却往往陷入过程中无法自见。何以如此呢?很简单,目标越正向,越激发苦的匮乏,这是从匮乏转移开来的行为。反之,"灭苦"一词虽不光辉,却是诚实与真实的转身面对,从而拔除问题。请记住,被喜悦或宁静这类字眼吸引,只意味着心中某个角落有不喜悦或不宁静的因子。但没了不喜悦因子的人,就只是没了不喜悦的因子。朋友问,那多无聊啊?真的吗?但无聊可不是"没了不喜悦的因子",无聊本身就是不喜悦。套用邬斯宾斯基的话--"无聊是跟心中某些已死的东西在认同。"越跟人交流越发现人们在把他所怕的痛苦,比如无聊啊乏味啊,投射成"灭苦"。事实上,他们所不想成为的,恰恰已是他们的现状。而他们想得到的,惟有在那个他们错误定义的"苦灭"里,才能得见。


  我们走到大门,回望阿姜,她以自然的姿态站在庭院口,微笑适意,一个简单的再见动作。

  *                        *                          *

  不是禅修指南

  -以下摘录部分阿姜谈论的要点,对某些特殊情况的对治方法以及看念头的部分,暂不发表

  * 视野的开阔是需要的,尤其对于初学,面对天空或海洋都不错,总之,尽量找一个让视线不受遮挡的地方。让眼睛自然打开,不专注任何对象。如果面对天空,就让目光仿佛穿透到天空后面。请注意这是比喻,不要用力去"做"它。同时,让你的感官自然打开,不要遮挡与不要跟随任何对象。


  * 在觉知肢体的动与停的时候,要记得觉知早已在那儿,不要"使用"心;不要用力或费劲。觉知是轻盈的,而专注有些沉重。每一次的觉知都象一个环,如此一个接一个,让觉知的环链连起来。中间如果断掉,重新开始。当觉性的环链持续20到30分钟,某种能直接洞穿心理背后的张力的智慧会自己升起,喜乐也会升起,这是一种观障,请不要停止觉知。否则你可能迷失在觉得可洞穿一切的观障里,或沉溺在无法抑制的狂喜里而失去觉性。随着觉性的减弱,慢慢这些所谓的智慧与喜悦,也就跟着消失了。因此,在达到终点之前,不要停下来。


  不是主题

  我要再次感谢阿姜每次拿出那么长时间来指导。或许因为是第一次中国大陆的人去拜访她,以及她早已听说了很多关于这里动中禅的进展情况,所以特别给予了详细而全面的解说,以及分享了隆波田在世时许多特殊的指导方式。如果你问此行该如何被总结呢?我想说的是,这一切无法被总结。


  附录 - 安嘉利老师

  阿姜安嘉利o泰雅侬(1945-)是隆波田晚年最突出的在家女弟子;她先依据书本资料研习动中禅,1985年10月第一次接受隆波田的指导,练习一小时就直接体证"名-色",这是动中禅第一个重要阶段。接着隆波田向她指导达到灭苦的整个路径,要她回家在日常生活自修。安嘉利老师自修时记下体验向隆波田请教,隆波田只是点头要她继续。隆波田入灭后,安嘉利老师传承了隆波田教法,在曼谷传授动中禅。2004年,安嘉利老师获得联合国颁赠的佛教杰出女性奖(当年共十五人)。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2a5710100oyml.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4-12-23 21:10 , Processed in 0.0971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