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生命以岁月,给岁月以生命”,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仅活得长,而且能活得有尊严、有质量。商业养老保险将伴我们终生, 行动将带领我们笑傲那无怨无悔的日子,智慧将引导我们走向幸福的晚年。
正如前文所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仅仅是一个基础性的养老保障途径,那么人到老年有什么途径确保幸福、快乐而有尊严呢?
多层次的养老规划
人们的养老保障应该有三部分组成:首先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30%,其次是企业为员工准备的养老的企业年金,比例也为30%,第三是个人为养老准备资金,包括保险、基金、股票、银行储蓄、债券、房产、收藏品等,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40%;其中商业养老保险占主要部分。
目前国际上三种主要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1、完全基金制(智利、新加坡):不设统筹账户,只设个人账户,职工和企业缴纳,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进行投资管理,这种办法的缺点是抗风险能力较弱。
2、现收现付制(美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职工和企业缴费全部进入统筹账户,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基金统一支付,不足部分由国家财政拨付,这种办法简便好管理,但容易让财政不堪重负,适用于人口少、经济发达的国家。
3、部分基金制(中国、瑞典):企业和个人的缴费分别放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付养老金是从两个账户中按比例分配,这种办法会让每个人的养老金有差异。
“缺口”谁来补?
从2006年1月1日起,社会养老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纳的22.5%进入社会统筹账户,不再进入个人账户,这项政策意味着年轻的和收入高的职工受到的影响最大。人们对仅靠社会养老保险维持晚年生活普遍缺乏信心,认为退休后生活水准很可能“大降”,加之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易辰昨日的黄花、通货膨胀负利率时代的到来及意外、疾病、教育等不确定因素使老百姓只能把钱“捂”在银行里,居民储蓄存款已达到16万亿元,这叫“寅积卯粮”。社会养老保险无法给老百姓带来安全感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帐”运行,在职职工现在缴纳的个人账户资金被支付给已退休无积累的“老人”,在为历史还债;个人账户空帐正以每年1000亿的规模增加,目前已超过8000亿元,养老金缺口更达2。5万亿元。
2、即使若干年后,能够按时足额兑付,但养老金数额与在职时也相差甚远,据估算,一个目前拿5000月薪的职工,缴纳社会养老金15年后,退休时能够拿到的养老金每月只有区区的1000元左右。
3、社保基金的管理、运作没有实行市场化运作,贪污、挪用频出,在空帐规模不断猛增的情况下,社会养老金的安全性、投资运营风险受到质疑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企业年金在中国正处在萌芽阶段,运作复杂,在企业有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必须通过托管人、帐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等多方合作完成,况且国家税收政策尚未配套,同时企业会订立苛刻的附加条款,所以员工最终拿多少还是未知数。
商业养老保险成热点
个人资金为养老准备资金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安全,因为是保命钱,其次是保值,免受通货膨胀侵蚀之苦,再其次才是增值收益。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商业养老保险理应成为热点,因为商业养老保险不仅具有无风险、强制储蓄以及能够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如罹患重大疾病、遭遇意外事故等)的特点,而且投保人的寿命越长,所能领取的养老金数量越多,这对平均寿命越来越长的现代人更是难以缺少的,与人的寿命相联系兼具保障,这又是其他投资工具所不具备的。
随着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改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养老规划,到保险公司咨询养老保险的电话铃声连续不断,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保费规模也在不断攀升,人们把存在银行里的保命钱挪到了更能解除养老困境的寿险公司,寿险公司推出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类型很多,有纯养老型的、分红保障型的、有保底收益率的投资万能型、无保底收益率的投资连结型的,个别产品带祝寿金、间隔返还等。
2005年之前的商业养老保险基本上是纯养老型的,是固定利率的养老保险产品,主要是受到了保监会规定的年预定利率不超过2.5%的限制,今年,寿险公司对养老保险产品作了修改,加入了分红或万能险的投资功能,将固定利率转变为浮动利率,实际分红和结算利率将视寿险公司的经营水平而定,不受2.5%的限制,不仅可以抵御通货膨胀,并有可观的长期投资复利收益,满足了人们对养老规划的需求,受到追捧自然不足为奇!
投资商业养老保险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额度。投资商业养老保险所获得补充养老金占未来所需养老金数量的25%-40%为宜。
2、注重保障功能。将投资收益和人身、重大疾病保障搭配设计,这样既不会因为意外和疾病的发生减少退休时养老金的水平,又可以利用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抵免保险保障消费的支出,称为“对冲式保险”。
3、注重保值,购买有保底收益率的投资万能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
4、尽早投保,强制储蓄,利用时间为自己赚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