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2|回复: 0

认识恐惧告别恐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8 09: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认识恐惧和克服恐惧

  一个少年怕独自走夜路,父亲问他:“你怕什么?”少年回答说:“怕黑。”父亲问:“黑为什么可怕?”“象有个鬼似的。”少年回答说。“你见过鬼吗?”父亲问道。少年笑了:“没有。”父亲问:“你还怕什么?”少年答:“路边有一片坟地,里面有虫叫、有鬼火。”“白天地虫叫和夜晚的有什么区别吗?”少年:……

  一名新兵怕跳跃低板墙。连长问他:“为什么不敢跳?”新兵:“怕栽倒。”连长又问:“你以前跳过吗?”新兵回答说:“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它会使你栽倒?”连长命令新兵跳高,成绩为1.7米。连长又问:“你知道底板墙有多高吗?”新兵回答说:“不知道。”连长说:“1.5米。”

  一名失业的青年近几年在家埋头写作,发表了一千多块“豆腐干”。一天父亲指着一则招聘启事说:“这家报社需要编辑,快去试试。”长期与社会缺少直接接触的青年胆袪地说:“我未必能行。”父亲问:“为什么?”“我没有什么学历呀。”青年回答说。父亲又问:“或许你发表的作品能够打动报社总编呢?”青年回答说:“那么多的大学生应聘,怎么会看上我呢。”父亲问:“你见过总编了?你了解过全部竞争对手的情况了?”青年说:“没有。”父亲问:“那你到底怕什么?”

  怕走夜路的少年后来独自走夜路,虽然有过紧张,却平安无事;怕跳低墙板的新兵后来终于咬牙跳了过去,并且以后再也没有犹豫过;怕应聘的青年后来背着一袋报刊去见总编,居然被破格录用……他们就是今天我呀。

  心心之火——反复地品味着这位父亲的问题:“你究竟怕什么?”我想我们害怕地是我们心中那个与生俱来的“怕”字;克服恐惧的技巧在于专注你手中的工作:恐惧是闲着想出来的。唯一会令你恐惧的其实就是“恐惧”本身。任何事情与其想行困难,不如平常心看待,这样才有勇气去冲破困难,才会走向成功。生活中我们常常自我设限,面对种种难题不去尝试就轻言放弃,于是机遇在指间流失,成功离我们越来越远。我认为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理应是:面对内心所恐惧的事情,勇往直前地去做,直到成功为止。假如有什么让我们进步得太慢,那就是我们自己。

  恐惧是一种具有强效应的情绪,对感知觉,思维,行动均有显著影响,在人类基本情绪中具有最强的压抑作用,在强烈的恐惧情况下,形成狭窄的“知觉管道”,大部分视野是“盲”的,恐惧使人思维缓慢,范围狭窄,活动刻板,肌肉紧张,行动僵化。恐惧属于生命的一部分,你我都在劫难逃,它以不同的面貌伴随着我们,从诞生直至死亡。太初之始,人类就不断尝试,借由各种巫术、宗教与科学,思索克服、减缓、战胜或是约束恐惧的对策。民智未开的时代,有人寻求神灵的庇护,有人委身爱人求取寄托,科学家研究大自然的规律,宗教家及修行者禁欲苦行,思想家从哲学思维中探寻,但都没能成功地驱除恐惧。因为前人的努力,如今我们比较能够容忍恐惧,有为者把它转化为一种促进成长的沃土。无忧无惧痛快度过一生显然是大家都曾做过的美梦,但人生在世就无法不忧不惧,我们的依赖心、终将一死的认知,都反映在其中。在fel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这本书中,作者苏珊,杰佛士博士提出恐惧的五个事实:

  事实一——只要我们活在世上一天,恐惧就不会离我们远去。

  事实二——唯一应付恐惧的方法就是从恐惧中走出来,去做你所害怕的事。

  事实三——唯一能使自己对自己产生较好感觉的方法,就是志出自己,做自己害怕的事。

  事实四——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是我一个人经验恐惧,每个人都是恐惧的朋友。

  事实五——忍受恐惧的侵犯,要比抗争恐惧更让人手足无措,更令人无助。

  人类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害怕也是丰富多彩的。“你怕甚么?”,如果你问普通人这个问题,你会听到各式各样的答案,①怕考试考不好?②怕别人不喜欢我?③怕去一个陌生的场合?④怕上台演讲?⑤怕某种小动物或怕鬼?⑥怕做决定?⑦怕吃?⑧怕交新朋友?⑨怕做错?⑩怕孤独。怕没钱,怕失恋,怕失业,怕平庸,怕失去激情和灵感怕失去权力,怕被人讥讽和歧视,怕领导等等。综上恐惧可整理成以下四个原型,所有的恐惧都是由这四种原型衍生出来的。

  一、害怕失去自我,避免与人来往;

  二、害怕分离与寂寞,百般依赖他人;

  三、害怕改变与消逝,死守着熟悉的事物;

  四、害怕既定的事实与前后一致的态度,专断自为。

  探究一下这些恐是如何来的?是因为自己过去的不好经验,不舒服的感受以及错误或不明白的认知而产生的。人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我们没有自信可以面对与处理事情发生的后果,如果我们可以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面对与处理事情发生的后果,我们自然不会害怕。无论恐惧来源于何处,消除恐除了建立自信心外没有第二条路,那就是要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自我的接受与欣赏上,相信自己,信任自己,我有能力面对与处理任何事情的后果。当我考试考不好,我能接纳并寻找考坏的原因,进而改好,我上台演说失败,我能面对这个失败而接受此考验而仍能掷土重来;我能承担做错误决定的后果而能从容处理普修正,小时候被狗咬过,长大后再试看,这次小心点……所以克服恐惧的方法在感觉害怕而仍然去做fel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承认恐惧的存在和找到恐惧的根源,直视内心所恐惧的事情,勇往直前地去做,直到成功为止。要想克服恐惧做一个“自由人”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扩大我们的“舒适区域”以面对我们的害怕。由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发挥了百分之八的能力,仍有百分之九十二的能力在睡觉。因此,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重新意识到我们的“能量区域”(POWERZONE),使我们从睡眠状态复苏,我们就会很容易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能量区域,这个能量区域包括了我们的舒适区域与不舒适区域,只有不断地使不舒适区域扩大成舒适区域,能量区域才会发生效力。在生活中,我们常依据我们的感觉做事,感觉对感觉好则多做,感觉不对感觉差则少做,甚至不做,故而我们成为感觉的产物而牺牲了理性。事实上感觉本身没有对错,但它受我们内在个人主观的影响。若我们受制于它,我们就会失去客观的立场,而成为自我中心。例如,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生长在一个严肃的家庭,自然他会认为做人应当严肃,故当他碰到某些很随和、常面露微笑的人,他可能会“怀疑”他们的友善,而对这些人保持距离,除非这个人认识并克服对别人友善的怀疑,否则他无法享受别人真诚的友谊。也就是说他的“舒适区域”是“严肃”,这使他觉得安全、信任;一旦碰到“友善与笑容”(他的不舒适区域),他会觉得不舒服、不安与害怕,除非这个人敢于冒险,从这个舒适区域跨至不舒适区域——感觉害怕,仍然去做。举一个例子:我们很少有人愿意主动上台表演、演讲……等等,因为一则我们会怕自己说不好,演不好,二则我们会怕别人说我们爱表现……三则……我们有很多理由,以至于我们的自信心那么少。但也有一些人突破了这个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判断上,勇敢地将其不舒服的感觉经由操练慢慢转换成舒服的感觉,从而扩大自己的舒适区域。每一个人的舒适区域不同,但没有一个人能逃脱掉这个依感觉而行动的铁律。要破此铁律,就是要有勇气去面对不舒服的感觉,并去操练、经验及接受其感觉,在行动上冒险与改变。由此我们对世界的舒适感觉会越来越强,自信自会越来越增加。各位朋友!在此,我建议你们每天冒一点险,拿出一点点的勇气,从你的舒适区域走出来,每天一点点,不要太贪心,找一个让你有一点害怕或担心的事去试试看。譬如,很想和隔壁的一个人做朋友,可是又不敢,万一……不要管万一,打个电话或是写个小小的卡片;或是很讨厌做某件事,越想越讨厌,此时拿出一点勇气来,不要让“讨厌”控制我们,要从“讨厌”的舒适区域走出来,给这个讨厌的事一点机会,也许你会发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呢!或许每天一点点的小冒险,短期内并不会很快地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与突破,但只要你耐心地假以时日,必有所成。况且,别忘了,尝试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成长,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否则我们自小就养成在“舒适区域”的小天地里生活的习惯,我们以后会越来越不敢走出来去面对外界的多元与复杂,我们会越来越害怕与感到无力。当我们渐渐伸出我们的触角,探究这不舒适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它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可怕,那样的令人难以应付,反而我们会感觉到生活原本是单纯而舒服的,世界原本是美丽可爱的。在这里我要提醒各位,那就是所谓的冒险不包括危险或违规、违法行为。最后,祝各位冒险成功!

  二、告别恐惧

  【精要】{恐惧决不是抽象的,我们的恐惧通常都与某个事物相关。人为什么会恐惧呢?每个人过着稳定的生活,有某种思考模式,相信某种教条和信念,任何人只要扎根其间,就不想让这种存在模式受到干扰,因为任何的变动都会使人进入一种未知的状况,人们不喜欢那种滋味,如果一个人能忍痛远离自己所熟知的事物和信仰,至少应该对将去之处有几分把握。我们的脑细胞早已建立起一种模式,它们拒绝再造另一个不太确定的模式。从有把握变成没把握时就产生了所谓的恐惧。还有一种情况也会诱发恐惧情绪,你安静的呆在自己家里时,没有甚么好怕的,既没有人威胁你,也没有人抢劫你,但在这一刻的背后,你的内心深处正在顾虑着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或者担心过去的事会卷土重来。因此,你所害怕的是过去和未来。你过去某个失败的痛苦到现在还记得,反复令你想起过去失败的事件,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一直责怪自己和担心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这个记忆就会不断的在你的脑海里激起“小心,别再失错了” 的念头,这是过去的记忆制造的不合实际的恐惧感。恐惧是念头引发的,陈旧的念头引发过去的恐惧,过去的念头虽然会反射到未来,其实这时只是怕旧事重演而已。因此该为恐惧负责的就是念头。当你正在专心应付说话内容时,你并没有恐惧,等到念头一起,恐惧就油然而生。恐惧只是一种心理活动,确以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如果你看到这些心理活动本身,而不是活动所投射的对象,你所体验到的就是整体的恐惧,如果你体验不到完整的恐惧是因为你在思考恐惧,只有你的思想停止活动,你才能看到完整的恐惧。面对恐惧,只要内心平静,正视自己的恐惧,不要想着控制它,除掉它,了解它,其实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是想逃避恐惧。如果你能做到象无关紧要的观赏一片云,一棵树,流动的河流一样观察自己的恐惧,就能看到恐惧的全貌,而不是恐惧的对象。如果你有一颗细致的心对自己体验到的恐惧不下任何定论,只是随时盯着恐惧的行踪,与恐惧共处,你就会毫不费力的觉察到恐惧的真相,恐惧就是观察者本身。你一旦悟到这个事实以后,就不会在枉费心机的去斩除恐惧了,就不会形成自我与恐惧之间无止境的斗争,消耗自己一生的精力。一旦你认清自己就是恐惧,和恐惧没有区别,自然就会停止所有的精神挣扎,然后恐惧体验就会完全停止下来。}

  在继续这番谈话之前,让我先问你:你生活中最基本而始终关切的事是什么?如果撇开那些拐弯抹角的答案,直截了当地面对这个问题时,你会怎么回答?难道答案不是“我自己”吗?如果我们够诚实的话,大部分人都会如此回答。我关心我的发展、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所住的那一小块天地,我想要争取较好的职位、享有更好的特权等。我们大部分人主要的兴趣都在自己身上,这个假设应该是合乎逻辑的。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我们不该对自己有那么大的兴趣,我却看不出这有什么不对,只是我们很少有人敢诚实地承认罢了。即使我们敢承认,仍然难免带有几分愧疚之情。总而言之,一个人基本上是关心自己的,因为各种传统或理念,却又认为不该如此。但是一个人怎么“想”并不是关键所在,那只不过是一些要概念和想法而已,事实的真相是:人基本上永远是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你也许会说,帮助别人比为自己着想更能带来满足。那又有什么差别?你所关心的仍然是自己。如果帮助别人能带来更大的满足,你关心的仍然是那件事能否带给你更大的满足。为什么要把意识形态扯进来?为什么要制造矛盾的什么不说:“不论在性行为、帮助他人、成为伟大的圣人、科学家或政治家的追寻中,我真正想要的就是一种满足。“它们都是相同的过程,不是吗?我们所要的就是一种满足感,不论它所展现的方式是明显的,还是细微的。我们声称自己是在追求自由,主要是因为我们认为自由能使我们得到各种美好的满足感,而最终的满足当然是”自我实现“这种怪异的想法了。我们如何能在本来就没什么不圆满中去寻找圆满?

  我们大多数人都怕成为无名小卒,总是在社会地位上寻求满足,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如此现实,有地位的权贵就备受尊崇,没有地位的人就被踢来踢去。世上每个人都想在社会、家庭中争一席之地,甚至还想坐在上帝的右边,这个地位还必须是众人共同向往的,否则就算不上什么地位了。我们似乎必须永远站在舞台上。由于我们的内心经常陷入痛苦和不幸的漩涡中,因此外在如果能受人重视,就算是最大的安慰了。这种对地位、权势的追求,希望在某方面被社会视为卓越的心理,都不过是一种驾驭他人的欲望。这种欲望本身就是某种形式的。圣人想要以他德高望重来获取社会地位,那种侵略性和院子里到处啄食的小鸡有什么两样?造成这种侵略性的原因何在?不就是内心的恐惧吗?恐惧是生活中最大的问题之一。陷入恐惧的心,通常是困惑而矛盾的,因此必定会变得凶暴、扭曲而充满攻击性,但是它又没有勇气挣脱卓有的思维模式,于是就变得极其虚伪。除非我们从恐惧中彻底解脱,否则我们只有继续追逐最高的目标,制造出各种神袛来解救我们脱离黑暗。我们活在如此腐败而愚蠢的社会,从小接受的全是鼓励竞争与制造恐惧的教育,因此,我们全都背负着莫名的恐惧,就是这可怕的东西使我们的日子变得乖僻、扭曲而阴沉。

  身体的恐惧是由动物性遗传而来的自然反应,我们此处所谈的乃是心理上的恐惧。惟有先了解那根深蒂固的心理上的恐惧,我们才能对付动物性的恐惧;反之,如果我们先探讨动物性的恐惧,就无法帮助我们了解心理上的恐惧了。

  恐惧绝不是抽象的,我们的恐惧通常都和某个事物相关。你是否认识自己的恐惧?怕失去工作,怕衣食金钱匮乏,怕邻居或大众对你的评语,怕成就不够大,怕失去社会地位、被人讥讽歧视,或是害怕痉和疾病,怕受人控制,怕没有爱与被爱的因缘,怕失去妻儿,怕死亡,怕活得像行尸走肉,怕寂寞无聊、不能活出别人对你的期待、失去信仰等。那么,你知道自己的恐惧是什么吗?通常你会如何处理它?你只想逃避,不是吗?或发明一些理念及影像来掩饰它们。然而,愈想逃避,愈助长了恐惧的威势。

  形成恐惧的主因之一,就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真相。因此,除了认识恐惧的心理过程以外,我们还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发展出来的逃避自我的网络。如果包括大脑的心智只是一味企图克服恐惧,而用压抑、锻炼、控制、曲解种种方法,必将引发磨擦和挣扎,而耗散我们生命力的,就是这些挣扎活动。首先我们该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恐惧?它是从何而生的?我们所用的恐惧这个字眼究竟是什么意思?我要问的是恐惧究竟是什么?而不是我们到底在怕什么?我过着某种生活,我有某种思考模式,我相信某种信念和教条,我已经扎根其间,所以不想让这种存在的模式受到任何干扰,因为任何的变动都会使人进入一种未知的状况,我不喜欢那种滋味。如果你要我忍痛远离我所熟知的事物和信仰,至少我应该对将去之处有几分把握。由此可见,我们的脑细胞早已建立起一种模式,它们气绝再造另一个不太确定的模式,从有把握变成没有把握时,就产生了所谓的恐惧。在我安坐于此的当下,我并不害怕,现在,一切都很平静,没有什么好怕的,既没有人威胁我,也没有人想抢劫我。但是在这一刻的背后,我的内心深处正在挂虑着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或者担心过去发生的某件事,或者担心过去发生的某件事会卷土重来。因此,我所害怕的就是过去和未来。正因为我把时间分为过去和未来,思想念头便乘机提醒我:“小心,不要让它再度发生。”或者“你应该防患于未然,前途可能有危机,虽然你现在拥有一些东西,将来却很可能失去它。也许你明天就死了,也许你的妻子会抛弃你,也许你会失业,也许你永远也无法成名,也许你会变得很孤单,因此,你最好为明天多做一些准备。”现在,就找出你个人特有的恐惧模式,然后面对它。注意自己的反应,看你能不能毫不逃避、辩解、谴责,或压抑地正视它?你能不能正视恐惧而不加上任何引起恐惧的字眼?譬如,你能不能注视着死亡,而不加上任何使你害怕死亡的字眼?字眼本身就会带来恐惧,即使是“爱”这个字,也会引发特别的对残废的记忆,以及你与那些事件的关系,是否就是那些恐惧?还是你真的害怕结束生命,而不是怕想像中的结局?究竟是死亡这个字眼,还是真正的结局让你害怕?如果只是字眼或你害怕,那并不是真的害怕。譬如你两年前生过一场大病,病中的痛苦到现在都还记得,这个记忆就会对你说:“小心,别再生病了!”于是记忆和它的开始制造恐惧,其实那并非真正的恐惧,因为此刻的你健康得很。思想永远是陈旧的,它是来自记忆的反应,而记忆永远是过去的旧事。思想随时制造一种不合实情的恐惧感,而实际上你好得很,可是存在脑海里的经验,就会形成记忆,然后不断激起“小心!别再生病了”的念头。由此可知,恐惧是由念头引发的,那么,除了这类恐惧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恐惧存在?我们也许害怕死亡------那个在明天、时候到了自然会发生的事情。具体的事实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两者是有差距的。然而思想一观察到残废,就会根据这个经验说:“我也会死。”这种念头就带来了对残废的恐惧。如果不是它,还有没有其他的恐惧?

  恐惧真的是由偏差造成的吗?如果是的话,念头既然是陈旧的,那么恐惧也应该是陈旧的。如同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在我们认出它的那一刻,它已经是旧的了。因此根本没有“新的念头”这回事,过去的恐惧虽然会反射到未来,其实我们只是怕旧事重演而已。因此,该为恐惧负责的就是念头,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你不妨亲自观察一下。当你正在专心应付某种危机时,你并没有恐惧,等到念头一起,恐惧才由心生。因此,我们现在必须要问自己,人心可不可能完全地、彻底地存活于当下?只有在这种心智状态下,恐惧才无从生起,若想深入了解这种状态,就必须先了解念头、记忆及时间的结构才行。这种了解不是出自理性或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内心和肺腑的了悟,然后你才能从恐惧中解脱出来,那里我们的心才能自由无惧地思想。思想和记忆一样,确实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是我们用来沟通和工作的惟一工具。思想是记忆的反应,记忆则由经验、知识、传统、时间累积而成,我们就是在这些记忆的背景下,不断产生反应,而这个反应就是思想。思想在生活的某些层面确实是必要的,然而它一旦变成一种瞻前思后的心理反射以后,就会造成恐惧及快感,心智便因此而迟钝下来,于是怠惰就难免了。我不得不自问:“为什么?为什么我明知道念头会造成恐惧,我还是怀着快感及恐惧的心情瞻前思后?我们可能停止这种心理的投射吗?否则恐惧就永远无法停止。”思想的运作之一,就是随时都装满了东西。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心能装满东西,然后就可以不必去面对真相了。我们不敢让脑子空下来,因为我们害怕看到自己的恐惧。表面的恐惧你可能注意到了,但是你有没有那些在内心深处的恐惧?你如何能发同那些极其细微而隐秘的恐惧?恐惧究竟有没有显意识与潜意识之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心理分析的专家们总是把恐惧分为深浅不同的层次,如果你随着心理学家或我所说的人云亦云,就算你懂得我们的理论、教条与学说,你仍然不懂得自己。你无法按照弗洛伊德、荣格或我的学说来认识你自己。他人的学说根本不重要,你必须问“你自己”,恐惧到底有没有显意识和潜意识之分?还是,恐惧只有一种,我们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它罢了,就好像欲望只有一种,那就是“你想要”的欲望。欲望的对象虽然时常变化,但欲望本身却是同一个。因此恐惧也只有一种,你克服缺点害怕各种事情,但恐惧却是同一个。你一旦认识恐惧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蒙蔽了心理分析家的潜意识问题,便立刻可以抛诸脑后。恐惧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如果你看到这些活动的本身,而不是活动所投射的对象,那么,紧接而来的更深一层的问题就是:你如何才能盯住它而不被支离破碎的心念所牵制?

  既然只有一个整体的恐惧,支离破碎的心如何能它的完整面貌?它能吗?我们生活的本身就是支离破碎的,我们也只能靠这支离破碎的思考过程来观察那整体的恐惧。我们所有的思考过程就是机械化地将每一件事分解支离------我爱你,我也恨你。你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仇敌。我的物质和性格。我的工作、我的地位、我的权势、我的妻子,我的孩子。我的国家和你的国家。我的上帝和你的上帝------通过这些支离破碎的思想来看恐惧的整体面貌,所得到也只是破碎的片断而已。因此,我们会发现只有思想停止活动,我们的才能看见恐惧的完整面貌。你不不能注视着恐惧,既不加以判断,也不以你所累积的知识来干预它?

  只有在内心平静时,你才能看见恐惧。如果你的心不再和自己对话,不再为自己的困扰和焦虑喋喋不休,你就能听见别人所说的话。你能不能以同样的态度正视你的恐惧,而不去设法解决它,或提起勇气克服它?或者只是面对它而不逃避它?假如你如“我要控制它、除掉它、了解它”,你其实是想逃避它。你通常能平静地观赏一片云、一颗树或河水的流动,只因为它们对你无关紧要。然而观察自己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自我的要求过于具体,反应又太过于迅速,因此,当你赤裸裸地面对恐惧、绝望、孤独、嫉妒或其他丑陋的心态时,你能不能心平气和地透视它?你的心能不能直接深究到恐惧的全貌,而不是你所害怕的种种事物?如果你只观察到恐惧的细节,或是一件一件地解除恐惧,你就永远也进不到核心问题,即如何学习与恐惧共存。

  如果想和恐惧这样活生生的东西共存,需要一颗极其微细的心,它不下任何定论,因此才能随时盯信恐惧的行踪。你只要观察它,和它共处。要想了解恐惧的本质,连一天的时间都不需要,在分秒之间你就能看清楚了。你一旦能够完全和它共处,不可避免地你就会自问:这个与恐惧共处的本体是谁?是谁在观察恐惧?是谁一边观察恐惧的的各种形式,一边还能深究到恐惧的真相?这观察者是不是一个死的本体、静态的生命,累积了一大堆有关自己的知识?那个一边观察、一边与恐惧共存的东西,它到底是陈旧的,还是活生生的东西?你的答案是什么?不要答复我,只要答复你自己。你这个观察者是不是一个死的东西正在观察一个活的东西??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讲,这两种情形都有可能。观察者本来是想去除恐惧的检查者,观察者又是那些恐惧经验的整体,于是观察者和他的恐惧就形成两个分别的个体,两者之间因此有了距离。观察者一直不停地设法克制或逃避恐惧,因而形成自我与恐惧之间无止境的斗争,一生的精力就这样耗尽了。其实,你如果彻底观察就不难发现,那观察者不过是一堆概念或记忆,没有任何实质和效力,恐惧反而实在得很。如果你不断想以抽象的方式理解事实,当然不可能办到。那个在说“我害怕”的观察者和被观察的恐惧本身到底有没有任何区别?你会发现原来观察者本身就是恐惧,你一旦了悟这个事实以后,就不会再枉费精力去斩除恐惧了,于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时空距离,顿时消失于无形。你一旦认清自己就是恐惧,和恐惧无二无别,自然会停止所有的争斗,然后恐惧就会完全止息下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4-11-15 07:16 , Processed in 0.0935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