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8|回复: 0

[亲子] 崔华芳:依恋心理 妈妈要重视亲职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2 16: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理学家哈洛(Hallow)等人为了研究婴儿对母亲的情感依恋,设计了“布妈妈”这样一个实验。虽然,心理学家在小猴子身上进行实验,研究幼猴对母猴的依恋,但是,对于人类同样有着深远的启示。

  哈洛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是用铁丝编成的铁丝妈妈;另一种是先做一个母猴的模型,然后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毛绒布做成布妈妈。

  实验的时候,把两个假妈妈和刚刚出生的小猴子一起放进一个笼子里,然后观察小猴子究竟喜欢铁丝妈妈还是布妈妈。

  不一会儿,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

  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身上有,小猴子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即使奶瓶放在铁丝妈妈身上,小猴子也不愿意在铁丝妈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有感觉饿了才跑去吃奶,其余的时间都依偎在布妈妈的怀里。

  哈洛等人对此进行了解释:小猴子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子以柔和的感觉。

  研究发现,布妈妈给予小猴子的其实还不止这些。如果在小猴子离开布妈妈出去玩耍时,突然给它看一个模样古怪的庞然大物,小猴子就会惊恐万状地撒腿奔向布妈妈,然后紧紧地依偎着它,直至逐渐定下神来。可是,如果把布妈妈换成铁丝妈妈,小猴子就不会跑去寻求安慰。可见,布妈妈还能给小猴子以安全感。

  后来,心理学家给布妈妈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比如,在身体里装上电灯泡,布妈妈的“体温”就升高了。这时,小猴子就去找温暖的布妈妈,而不愿找冷冰冰的布妈妈。如果把布妈妈设计成能摇动的,吸引力就更大了。简而言之,布妈妈拥有的母性特征越丰富,小猴子就越喜欢它。

  但是,布妈妈的母性特征再丰富,也不能同真的母猴相比。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子成年后不同程度地带有行为上的偏差,类似人类精神疾患的行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爱和安全感。也就是说,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这种精神上的需求就是依恋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与妈妈之间的依恋开始于产前,并在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一年中增长。虽然这种依恋在孩子整个生命过程中会持续发展,但是,早期的依恋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十分重要,它会促使孩子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

  对妈妈的依恋在促使婴儿信任感发育的同时,上万亿个神经接点在大脑的语言、智力、感官和运动区域形成。婴儿在其生命中的第一年所经历的抚摸、拥抱、信任和鼓励将成为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永久部分。

  一般来说,孩子与妈妈的依恋主要有三种:安全型依恋、淡漠型依恋和缠人反抗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友好地在一起玩耍,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淡漠型依恋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比如,经常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欺负别的小朋友等。缠人反抗型依恋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内隐行为问题,比如情绪抑郁、胆小、退缩、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等。

  安全的依恋感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那么,怎样做才是重视孩子的依恋感,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安全地度过依恋期呢?

  建议一:妈妈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依恋人”

  由于工作忙、压力大,现在的许多父母生完孩子后,就把带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或保姆,这样做等于把自己的责任给推出去了。虽然,这种教养方式短时间内看不到对孩子的伤害,但是,孩子也不会白白地做出让步,这种“只生不养”的教养方式必将影响孩子日后成长质量的一个隐患,同时也会给整个家庭带来许多麻烦。

  有一对父母,年轻而且家境又好,他们不想把时间都耗在家里,就想着到国外去看看,认为孩子大了就没有时间出去了。于是,他们把孩子委托给一位亲戚,亲戚也没有过多的时间教育孩子。等孩子三岁时,这对夫妇回来时,发生的事情让他们无比惊讶,自己的亲生孩子把他们当陌生人看待,而且拒绝和他们一起生活,孩子经常对父母的问话不理不睬,更不服从父母的管教。这对父母这下尝到了苦果,以至于后悔不已。

  我建议,每一位妈妈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依恋人,不要轻易把孩子送回老家让别人照看,要尽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如果有实际困难,应该由家长自己去克服,而不是让一个小小的孩子去承担。

  “依恋人”是指孩子在饥饿和困乏时最想见到的人。依恋人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孩子只有建立起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在心理上形成与依恋人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成份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依恋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孩子 12岁之前,这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孩子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依恋感 越重。

  如果依恋人在孩子10岁左右离开孩子或者去世,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理依恋就会丧失。这时,即使新的抚养人出现,也难以建立同前面依恋相同的心理关系。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后妈总是不如亲妈亲近的原因。

  如果孩子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没有形成过心理依恋关系,那么,孩子的心理异常发展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种孩子的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他的社会性发展,比如,与人交往、关心他人等方面的性格更容易出现冷漠、拒绝他人、残酷无情、神经质等消极的、异常的现象。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那些遭遇抛弃的孤儿,往往容易出现自卑、冷漠、无情等负面的性格特征。

  犯罪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其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时就没有过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对象”,或者是因为他在10岁前后曾失去“心理依恋对象”。

  因此,我想告诉父母们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和心理控制力的大小,不在于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于父母智慧有多少,更不在于父母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于父母为孩子生命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于父母在孩子依恋时期(0至12岁)的陪伴有多少!

  尽管由于生存的压力,许多母亲不得不外出工作,无法全职去养育孩子,但是,教育的含义并不仅仅是养,而在于教。教是渗透与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的,尽管你需要工作,你还是有时间,有能力来教孩子的。你可以把养孩子的工作交给其他人去做,但是,一定要负起教孩子的责任。正如德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所说:“在这里,我并不是说一定不能雇佣人来照料孩子,只是要采取正确的方式。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可以把部分杂活交给女佣,对孩子的照料不一定样样都动手。但即使如此,对孩子的教育和平时的管教,母亲一定要承担起责任。”

  建议二:多拥抱和抚摸孩子

  孩子的依恋是他们情感萌芽的开端,因此,对于刚出生的孩子,父母应多向孩子表达父母对他的爱,而表达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抱抱孩子,多抚摸孩子。

  孩子和成人一样,也非常需要得到父母的抚摸、拥抱。事实上,这是一种天性,一种与得到食物、水分一样的先天依恋,心理学家称之为“接触安慰”。

  心理学家对猴子进行母爱剥夺试验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即母子关系的必要特点,并不只是给予食物这么简单,它还包括母子身体紧密接触的舒服感。

  一个充分得到父母爱和抚摸、拥抱的孩子,依恋感的发育健康,身心发展也会比较健康、稳定,对外界环境比较信任,与父母的关系比较融洽,日后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和谐。而一个没有满足依恋感的孩子就会情绪不稳定,或者烦躁,或者冷漠,对外界环境缺乏信任感,与父母以及他人的关系比较紧张。

  可见,拥抱和抚摸与要求食物一样,是一种自然的需要。因此,父母要重视孩子的依恋感,对于处在依恋期的孩子,要多拥抱和抚摸。

  国内外都有这样的报道,即妈妈们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对婴儿的身体进行按摩。接触按摩不仅对婴儿,对幼儿同样适用。接触安慰的满足是孩子快乐的源泉,也是今后形成自信的支柱和安全的保证。

  因此,母亲除了哺乳时和孩子充分接触外,每天要有意识地接触孩子的身体。比如,可以每天给婴幼儿的身体进行按摩。让孩子在接触安慰的满足中获得快乐,从而顺利度过依恋期。

  建议三:努力形成安全性的母子依恋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依恋类型。淡漠型依恋的孩子,妈妈往往忽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因此孩子发出的需求信号经常遭到冷遇,久而久之,孩子对妈妈的感情也变得冷漠了。缠人反抗型依恋的孩子,妈妈对孩子的需要和亲近的要求反应往往缺乏一贯性。她们根据自己的心情,有时对孩子很亲近,有时又很冷漠,使孩子无所适从,对妈妈缺乏信赖感,也缺乏在新环境中探索的安全感。

  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从出生开始到两岁半之间。为了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这一时期,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妈妈最好与自己的孩子建立起稳定的依恋关系,不要经常让孩子生活在剥夺母爱的环境里。母亲即使在自己需要外出,孩子不愿分离的情况下,也不要采取恐吓或打骂的行为,这会导致孩子不良的依恋后果,削弱亲子关系。同时,妈妈要及时发现孩子需要自己的帮助和安慰,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情感上的支持;特别是夜间突然惊醒哭闹的孩子,除了因为晚上喂奶造成的睡眠障碍外,多数是因为分离焦虑造成的,这时候,妈妈最好立刻能给孩子抚慰,绝对不要对孩子发火。事实上,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让孩子安安静静睡眠的最好办法就是平时父母能多陪陪孩子,以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

  妈妈要经常鼓励孩子独自玩耍和活动,鼓励并示范孩子对陌生人表示友好;另外,妈妈绝对不能欺骗孩子。

  对于那些不安全性依恋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容易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以后他们会很难适应或者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建议四:多与孩子一起玩耍

  让孩子和妈妈一块玩玩具,创造母子同乐的机会,这对减少分离焦虑,促进孩子对母亲的安全依恋有很大的帮助。

  开始时,妈妈可以抱着宝宝玩玩具,然后让孩子一个人坐着,妈妈在旁边和他一起玩。这时,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共同参与最好不过了。比如,抛球游戏,或者利用木偶玩模拟的人物游戏等。妈妈可以先将游戏方法示范给孩子看,然后让孩子自己玩,慢慢地让他能够自己一个人玩。

  在孩子玩的很好时,妈妈可以去做一些家务事,但要记住,妈妈一定要呆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

  建议五:尽量减少孩子的失落感

  有些父母确实因为工作或者特殊原因,不能自己亲自带孩子的,也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知道父母每天都关心着他,尽量减少孩子情感上的失落。

  比如,孩子不得不让别人带,也要提前先让孩子和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临时抚养人建立感情,让孩子在心理先接纳他们。

  同时,无论你怎样忙碌,你都应该把孩子放在首位。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正如甘地夫人所说:“孩子们之需要母亲的爱抚,犹如幼苗之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对一个母亲来说,她应该经常把孩子放在首位。因为孩子们对母亲有着非常特殊的依赖。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我所负责的公职和我对家庭、孩子应尽的义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谈到如何把孩子放在首位时,她说:“当一个人只有很有限的时间供自己支配时,他自然会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管我怎么忙、怎么累、怎么不舒服,我总要抽出一些时间和我的儿子一块玩,一块读书。”

  值得注意的是,3岁前的孩子,应该保证有1至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要总是频繁地更换抚养人。如果需要请保姆,妈妈依然不能推卸教养孩子的责任。否则,一旦保姆不合适,需要频繁地更换保姆时,孩子就会造成依恋感的缺失,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如果孩子不在身边,父母要经常和孩子打电话,多沟通感情,并且定期去看望孩子,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时刻都在关心着他,这样孩子的失落感会大大减少,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40b4d2010183yw.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5-1-22 17:52 , Processed in 0.07864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