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5|回复: 1

雷鼎鸣:为通胀破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8 09: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融海啸后,美国政府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大手向银行体制注入资金,购买其持有的证券;当时一般估计,货币量会大幅上升,通胀率亦会急剧增加。

  这情况并未发生。联储局的资金注入银行体制后,竟有如泥牛入海,无声无息。银行把新到的资金都放在仓库中以作「壮胆」之用,不敢把钱借出,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也就增加有限,物价也飞升不起来。但其中一部分资金却慢慢渗出,流到投资环境不错的新兴市场,反替这些地方造成通胀压力。香港虽不算「新兴」,但亦有资金流入,政府对通胀便十分担心。中国政府对通胀压力同样如临大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人不时要跑到菜市场,看看粮食猪肉等的价格有无上涨,并表示关注云云。

  香港5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2%,与八、九十年代平均的8%、9%的通胀率相比,仍算偏低,但与几年前的通缩和低通胀作比较,已不可同日而语。至于中国,6月份通胀率是6.4%,引起了内地公众的普遍关注。其中的一个焦点是,食物价格同比上升了14.4%,而猪肉价格更增加了57.1%。

  猪只并无骑劫通胀

  据内地的说法,光是猪肉一个项目,已独力「推高」了整体通胀率1.37个百分点,所以有内地媒体认为,现在是猪肉价格骑劫了通胀。香港食物主要靠从中国进口,这些现象,当然也加剧了港人对所谓「输入通胀」的忧虑。

  内地也好,香港也好,通胀是否可能由猪肉(或其他商品)的价格上升而造成?按照标准的经济理论,答案是否定的。猪肉价格上升不是造成通胀的原因,而是通胀及市场供求产生的结果。真正决定通胀率高低的因素是货币供应量、GDP,以及对通胀的预期。货币供应愈多,则每一张钞票的购买力便愈低,亦即物价上升。

  GDP高企,社会的交易便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便增大,钞票便更有价值,所以在其他因素相同或不变的条件下,GDP上升会引致物价下跌,而不是上升。若社会普遍预期通胀升温,大家便不想持有太多货币,改为购买实物保值,物价也因此会上升。但因为社会对通胀率的心理预期,是基于过去的物价变化而形成,而过去的物价又受过去的货币量及GDP影响,所以从经济理论可推导出一些方程式,决定今天通胀率的因素是今天及过去的货币量及GDP。

  这些方程式曾以大量的数据验证过,我自己也曾用计量经济方法对香港过去几十年每季的货币量、GDP及物价统计数据作出分析,发现货币量及GDP足以解释超过98%的通胀变化。什么肉价菜价等等都扮演不了推高通胀的角色,它们都是结果,不是原因。

  用另一角度看,假设货币量及GDP长期都没有变,但因为猪肉供应不足而导致猪肉价格上升,这会不会引起通胀?答案是不会,通胀率很可能与以前一样,是零。猪肉价虽然上升了,但某些其他商品的价格会因此下跌,从而保持平均是零的通胀率。

  再假设货币量有上升,社会于是有通胀,而猪肉又因供应短缺而价格上升,政府可不可以通过管制猪肉价格而为通胀降温?答案是这没有用。就算猪肉价不能上升,只要货币继续增加,其他的商品一样变得更昂贵,通胀率降不了。

  工资也属一种价格

  既然猪肉价格上升根本影响不了通胀,它是否对民生毫无影响?也不是。经济体系中猪肉的「相对价格」会改变,人民要用更多的苹果或布疋(或其他的商品)才能换取到一斤猪肉。猪农会是得益者,城市中的工人会是受害者,这不由政府不关注这些变化。

  中国过去长期倚靠压低农产品价格以补贴城市人民的生活,因而造成了城乡收入的差距,现在食物(包括猪肉)价格上升,有助缩窄这差距,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注意这一趋势,中国与印度等人口众多的新兴国家收入持续上扬,其人民对食物的质与量的要求必会不断加强,肉类虽耗费甚多饲料粮食,但肉类的消耗量一定会上升不止。由此可知,食物尤其是肉类的相对价格长远而言,总会上涨人民的消费模式亦不可避免地会有变化。若要减少这方面对民生的冲击,政府须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

  世界各国政府大都关注通胀,通常的原因是怕物价上涨后人民叫苦连天,容易引致政治不稳。但工资也是价格的一种,通胀率若高企,工资平均上升的速度也会加快。在八、九十年代香港通胀厉害,工资加得也快,社会怨气不见得大,不少人甚至怀念当时每年双位数字的加薪,有人认为部分打工仔加薪幅度追不上通胀,所以不能让通胀升温。

  通胀遗祸并不大

  这个说法也很有问题,假如是零通胀,这些加薪速度低于通胀的员工会面对什么局面?他们很可能面临减薪。部分人工资追不上通胀,不是因为通胀率高,而是他们的劳动力在市场中价值正在下降,压低通胀率对他们没有大帮助,改善其生产力才是正确的方向。

  一般而言,除非通胀率很高,因而扭曲了市场中的资源分配,否则我不认为通胀遗祸很大。不过,通胀有另一特性,却是足以使人民对它痛恨。

  既然造成通胀的主要原因是货币量增加,那么我们便要问,为什么一些政府要多印钞票?政府印钞票后可以用此支付开支,不用向人民徵税也可有钱可用。但代价却是人民所拥有的财富购买力因通胀而下降,这有如用通胀的方法向人民抽税。

  例如,美国联储局拥有1.63万亿美元的国债,在购买国债时,联储局等于印了1.63万亿元给美国政府使用,但物价却会因此而上升。通胀率愈高,等于政府向人民徵收更多的税,政府得益,人民则受损。

  香港的情况有点不同,在联系滙率制度下,政府并不能通过印钞而令自己得益。假设美国联储局开动机器,多印100美元,并拿着这100美元到香港购物。这100美元的印刷费微不足道,可以不理,但这张「废纸」却可在港换走有价值的商品,得益者是美国政府,香港有无损失?

  香港拿不到任何好处

  这100美元最后会跑到金管局中去,后者也接着容许银行多印780港元,香港的物价因而被(稍为)推高。假如金管局不想通胀出现,大可发行外滙基金票据把这780港元从市场中都借回来,市场中货币量便不变,没有新增的通胀。但金管局把早前吸纳的100美元怎样处置?答案是把它借给美国政府,买它的债券。

  在整个过程中,当美国联储局多印100美元后,可在香港取走100美元实物,代价只是多欠香港金管局100美元而已。假如金管局一直把这100美元的美债当作储备,长期得益的是美国,香港政府拿不到任何好处。就算香港的通胀没有因此而被推高,这价值100美元的实物等于是给美国政府而不是香港政府徵走了。在没有「铸币利润」(Seignorage,即可通过印钞而支付政府开支)的条件下,香港的通胀显示出更多的实物被人取走,得回的是一些不会去兑换的债券,香港是输家。

  上述的情况对中国也相当大程度地(但不是全部)适用。中国通胀增加,同时也伴着用处不大的外滙储备上升,跟香港一样,有点吃亏。应对之法是外资流入后,这笔钱可主要用作入口外国商品之用。香港与中国的外滙储备都太多,继续增持,效益低于成本。把部分储备用掉有好处。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主任

发表于 2011-7-26 22: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看一下80年,90年,00年的基础产品价在做结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5-1-23 22:33 , Processed in 0.05826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