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7|回复: 0

走进"不可思议"的印度:各种事物融合为一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9 05: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可思议的印度”是印度旅游局推广印度旅游的广告。事实上,无法用一个固定的词来形容印度。你可以用任何美好的词,同时也可以用一个对应的反义词来形容———印度包罗万象,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各种各样的人和不同的时代似乎都在这里合为一体。

  

201004181044212efaa.jpg




  新德里,一群妇女在建筑工地上搬砖。

  

20100418104420b17f0.jpg




  新德里的摩托三轮车被称为“穷人的出租车”。

  

20100418104410f36b3.jpg



  印度地铁重视反恐,时不时见到荷枪实弹的士兵和沙袋堆成的工事。

  南方都市报4月18日报道 印度,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印度”是印度旅游局推广印度旅游的广告。事实上,无法用一个固定的词来形容印度。你可以用任何美好的词,同时也可以用一个对应的反义词来形容———印度包罗万象,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各种各样的人和不同的时代似乎都在这里合为一体。它的丰富多彩、神秘莫测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它是一本看不完、读不懂的书,不能将印度简单化。只要你去关注,就会发现印度是一个每天都可以发现新大陆的地方。”常驻印度的一位中国人这样说。

  它是我们的邻居:拥有12亿人口,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民主政体,是众多宗教的发祥地,多种文明文化在这里和谐共处。过去300年来印度人第一次为全球瞩目———它的经济飞速增长,私营企业的表现全球领先,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实力,印度的信息技术闻名世界,向月球发射了探测器……

  有太多人对这个国家充满溢美之辞,也有人对它爱恨交加。这是一个自由之邦,也是叛乱丛生、穷人扎堆的地方。“它是民主社会,但依然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它是羽翼渐丰的核大国,但依然有40%的儿童营养不良;它有着历史悠久的反物质主义文化传统,却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印度人的女婿、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爱德华·卢斯这样形容印度的“奇怪崛起”。

  今年3月,本报记者前往印度,探访这个在《大唐西域记》中被玄奘正名为“印度”的地方。在印期间,记者采访了方方面面的人,不少人有这样的看法:印度人不了解中国,中国人也不了解印度,双方都是雾里看花。

  4月1日,印度外交秘书拉奥琪接受本报专访,她告诉本报记者,中印之间要相互再认识(m utual rediscovery)。她说,几千年以来,中印之间一直在认识对方,通过贸易、僧侣交流等形式,两国人民分享交流各自的文化和文明,这种文明之间的相互认识和发现,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的。

  记者手头有一个数据,近年来,中印双方人员来往每年约为50多万人次,每年去印度的中国人约10万左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4766万人次。一名印度学者接受本报采访时,对此现象不解,他认为印度有很多不错的地方,非常值得中国游客来旅游。

  要认识印度,需要去接近它,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印度之旅是一趟人性之旅,我们需要抛弃自己对印度既有的想象,放下所有的成见,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审视周围的一切,投入到现实中。

  去印度吧,因为它超乎想象,不可思议!

  新的新德里英联邦运动会带来紧迫感

  3月的新德里已逐渐变热,这个城市正热火朝天地筹备英联邦运动会,整个新德里像一个巨大的工地。半年后运动会就要开幕,工人们还在紧张地赶修体育场,其中JSL体育场能容纳6万人,被印度人自豪地称为“我们自己的鸟巢”。新德里机场的新航站楼T3将于今年7月启用,印度媒体称改造后的新德里机场将是世界第六大机场。德里地铁的二期工程也在建设之中。

  康诺特广场是德里的地理中心,也是高档商店、餐馆集中的地方,目前在进行改造,搭起了许多棚架。外国游客聚集的伯哈尔格尔地区已开始翻修路面,挖掘机将多年未曾修整的路面挖开,很快就开始铺混凝土。在印度人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上,他们似乎也能雷厉风行。

  英联邦运动会是迄今为止印度举办的最盛大国际赛事,印度政府为此已忙活了几年,他们希望能举行一届最好的英联邦运动会。北京奥运会射击金牌获得者、印度运动员阿比纳夫·宾德拉表示,“英联邦运动会将给我们提供世界一流的运动设施。它将有助于呈现印度的新形象。”

  新德里不少地方都有这样的标语:把新德里建成世界一流的大都市。德里直辖区市府首席秘书长梅塔表示:“本来新德里需要10年时间来建设这些基础设施,但为了英联邦运动会,我们只用了3年就将完成了。到今年6月份,新德里市民就能见到成效。”去年,梅塔曾表示,德里政府在研究一个计划———在英联邦运动会的比赛场所四周,以及选手途经的道路,种植枝叶茂密的竹林,以遮蔽路旁的贫民窟和垃圾堆。

  工作量大,新德里政府异常忙碌,新德里最高行政长官迪克西特·希拉说,筹备英联邦运动会时间紧迫,急得她难以入眠。尽管如此,批评家也没有放过政府官员,媒体展开讨论:为一个运动会大兴土木是否值得?有批评人士认为,改造基础设施投入巨资,但只有德里市中心受益。印度记者还就英联邦运动会场馆建设使用童工问题,直接质问新德里最高行政长官。还有人批评说,像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会一样,印度政府老是临时抱佛脚,到最后一刻才有紧迫感。并断言,急急忙忙之下搞的设施难有长期利用价值。

  新德里是印度的一个缩影,办一件事,会有无数声音。在印度媒体看来,政府总是做得不对或行动太慢。

  来过印度的中国人,可能也会觉得印度变化得慢。“有的短期来出差的人会洋洋自得,但如果待久一点,还是会觉得这个国家很有活力,近十年来,发展得非常快,太快了。”一位常住印度的中国人说。另一位驻新德里的媒体人士表示,上世纪90年代印度开始经济改革,算起来时间并不长。印度经济高速增长,但同样的增长速度,对于中国人和印度人来说,概念是不一样的。印度看似变得很慢,但如果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十几年时间,变得也很快。

  “两个印度”

  迷人的印度、困惑的印度

  仅仅两年前,新德里还曾被美国杂志《福布斯》评为全球最脏乱的25个城市之一,印度金融中心孟买也榜上有名。

  百闻不如一见。笔者在印度经常见到人们在公共场合小便,即使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也不例外。印度媒体报道称,新德里当局早有准备,最近专门制作了一份市民“该做和不该做”清单,新德里旅游局局长利娜·拉伊接受《印度斯坦时报》采访时说:“我们希望告诉他们,不要在公共场所小便,不要随地吐痰,把家里和店里收拾干净,保证公共交通设施安全。”德里最高行政长官迪克西特·希拉说,“我们希望人们带着这样的印象回去,那就是新德里是一座有教养的城市。”

  印度“国父”甘地曾说:“唔,印度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国家。”甘地把印度的很多问题归咎于印度人公共意识的缺失。

  “乱七八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或许是贫困。印度有超过3亿贫困人口在为温饱问题发愁。夜晚,在新德里的伯哈尔格尔地区,大批无家可归者就睡在商铺的屋檐下、工地的沙石上,三轮车车夫将车放平,躺在车上过夜……无家可归者的数量惊人!当年奈保尔初抵印度时或许也见过类似场景,他说,“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宛如排山倒海一般,直向我逼过来。”

  在记者看来,印度呈现出一幅“分裂”的图景,似乎有“两个印度”———

  如果乘坐新德里的地铁,你会发现地铁里是另一个世界。车站和列车干净、整洁,环境舒适。地铁改变了德里居民的观念,让他们学会了排队等车、遵守秩序。人们不会在干净的地铁里乱扔垃圾,学会了爱护公共财产。

  印度的豪华酒店比比皆是,只隔着一扇门,就隔绝了外面的混乱、炎热。空调开得冻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刚进大厅,往往一杯清凉的茶水已端到手上。

  在新德里防卫区,别墅林立,环境优雅。如果一个印度人住在这里,夏天吹着空调,出入乘坐有空调的汽车,进出高档购物中心,那么他绝对看不到印度的另一面。

  孟买的高档社区会改写游客对印度的印象,那里的环境不亚于第一世界的任何国家。黄昏时分,人们在孟买海滨散步、休憩,夜幕降临,印度金融中心灯火阑珊,景色迷人。而就在同一个城市里,也有着亚洲最大的贫民窟,那里是另一种景象。用奈保尔的话说,“那是另一个孟买、令人心悸的孟买。”

  事实上,印度人也豪不避讳地谈论“两个印度”。印度Infosys公司创始人纳拉亚纳·穆尔蒂(N .R .N arayanaM urthy)曾这样向自己的同胞发问:“虽然我们在高等教育和科技上取得长足进步,但印度仍然有3.5亿人是文盲;很难想象这个国家有3.18亿人用不上洁净的饮用水,2 .5亿人缺乏基本的医疗服务。为什么到了2009年,我们还有6.3亿人仍然无法用上像样的卫生设施?国际性的大超市和食品连锁店遍布我们的城市,城里的年青一代尽情享用比萨,但为什么这个国家仍有51%的儿童营养不良?”

  这就是印度让人困惑之处。印裔美国记者米拉·坎达曾说,她并不想否定新印度的存在,它确实存在,而且积蓄了无尽的潜能,让人从心底里感到振奋。但是旧印度并没有消亡,成为过去。

  种姓制度

  婆罗门也会从事“低贱”职业

  旧印度的标志之一是种姓制度。记者来印度之前,就特别想看看种姓制度长什么样。说实话,记者在印度时并没有直观感觉到种姓的存在。只是隐隐觉得,不同种姓的印度人气质不同。但种姓制度的的确确存在并影响着印度社会。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评论家乔治·伯德伍德爵士(G eorgeBirdw ood)曾说:“只要印度教徒仍然坚持他们的种姓制度,印度就将永远是印度;一旦他们抛弃种姓制度,印度将不复存在。”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

  简而言之,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它包括4个阶层和一个甚至没有自己种姓名称的达利特,又称为贱民或不可接触者,他们被认为天生受到污染,“接近时会被传染”。种姓制度通过《摩奴法典》之类的法律固定了下来,不仅仅是印度教教徒,印度其他宗教也往往免不了受到种姓的影响。

  早在印度独立前,国大党元老莫提拉尔·尼赫鲁曾表示:“只要(种姓)制度仍然存在,印度就不能在世界文明国家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独立后,印度宪法规定印度是世俗国家,否定了种姓制度,禁止任何基于种姓的社会歧视。

  如今,在中小城市、偏远乡村、贫困地区,种姓制度造成的等级观念仍然盛行。种姓还经常被染上浓重的政治色彩。例如,印度北方邦形成了一个代表印度社会下层利益的印度大众社会党(BSP),为贱民的权益呼吁,尤其从2003年以后,该党有一定的气候,2007年5月,出身贱民阶层的玛雅瓦蒂领导的印度大众社会党赢得选举,玛雅瓦蒂成为印度北方邦的首席部长,也是目前印度惟一出身贱民阶层的首席部长。

  印度的现代民主,对贱民的地位提升、机会的保障,起到了核心作用。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消费主义的强烈冲击下,在印度大城市里种姓的藩篱已经打破,高种姓的婆罗门也可能从事以前被视为低贱的工作。记者在新德里时,为我们开车的司机D ubey出身为婆罗门,他没有传说中婆罗门阶层的高傲,待人和蔼。他表示,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从事司机这类职业,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工程师,一个在学西班牙语。据悉,婆罗门阶层的人也有从事制革,这个行业曾是很低贱的。

  在大城市里,种姓制度让位于财富不均造成的社会分层。德里和孟买的很多大富翁都是贱民出身,也受到人们的尊重。而且低种姓的富人可以和高种姓的人结婚。但如果没有地位、也没有钱,就不太可能。

  据当地人介绍,种姓之间的通婚还是不多见。但在印度的信息技术中心班加罗尔,似乎情况有所不同,那里不同种姓的年轻人通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也许,现代信息技术在让印度实现飞跃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尽管种姓作为一种制度早已动摇,但据在印度呆了很久的中国人透露,印度人依然对身份比较敏感,等级观念常常决定了人际交往的微妙礼仪,他们见到一个人,往往会首先从这个人的名字来判断其社会地位,难以一个平等的心态来待人接物。

  政治体制

  “民主是印度的最大优势”

  提起印度民主,不少人就会如条件反射一般,认为印度民主的效率低下。但就是这样一种被很多人认为低效率的政治体制,促成了印度60年的稳定。

  印度实行多党制,政党林立,主要政党为印度国大党、印度人民党和印度共产党。为了解决文盲选民不能通过文字辨别候选人所属党派的问题,每个参选的政党都有自己的标志,如:国大党的选举标志是一只手掌。它的口号是:国大党的手总是抚慰着穷人。这口号正契合印度国父甘地的梦想———“从所有人眼睛擦去泪水”。印度人民党的选举标志是一朵莲花。印度社会党选举标志是一辆自行车。

  成立于1885年的印度国大党是印度所有政党中历史最悠久、最大的政党。4月5日,本报记者拜访了位于新德里人民路10号的国大党总部,如果不是看到围墙上的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画像,会觉得这里可能是一片普通平房。从大门进去,是一栋白色的建筑,上面有卫星天线。往里走,院子里散布着几十间平房,都非常简陋,让人难以想象这里就是印度最大的党、当下印度执政党的总部。条件的简陋并不妨碍国大党的运作,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最近刚刚推动印度上议院通过了妇女席位额度法案。

  印度政治全民参与,从整个国家来看,每个邦都是分散的,有很强的独立性,但每个邦在中央都有一定的政治寄托,通过这种政治体制,分散的每个邦组成非常统一的联邦。每个政党在中央都有一定的席位。虽然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不大,但这样的联合政府使印度政治体制更加稳定,尤其是2000年以后,印度的几次大选都很和平,没有出什么大的问题。多少年来,政权的轮换没有出现大的流血冲突。

  在印度采访期间,记者反复听到一个观点,即印度民主是印度的最大优势。有分析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印度的这种政治体制,或许正好适合这片土壤。印度是一个比中国复杂得多的社会,这么多年来,虽然有一些反抗,如当年锡克教的暴动,克什米尔闹分裂,还有纳萨尔运动,但基本上印度社会还是稳定的。对此,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爱德华·卢斯认为,印度民主扎根于印度多元化的传统中,由于它的多元化,几百年来,这个国家在处理社会冲突时不会自动转向暴力。

  在孟买,有一个公园专门供一些社会团体、民众集会、游行。当地人称之为孟买的“海德公园”。民主成为了印度社会压力的调节器。

  表面上看,有一些闹哄哄,有一些混乱,但整个系统又是有规律地运作。像蜂群一样,表面看闹哄哄的,但整体却是有序的,朝着一个方向运动。本报记者曾搭乘印度的火车,它的速度不快,但它基本运行稳定,没有黄牛票,有先进的订票系统。在我看来,印度民主,就像它庞大的铁路系统,看上去可能有些老旧,但每个系统都很完善,虽然速度不快,但多年以来,运转正常,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印度多党体制下,政党都比较关注短期的利益,没有长期的规划。由于是多党联合执政,一些主要党派的力量比较均衡,各个政党都有自己的诉求,政党之间经常会扯皮,容易忽略整个国家的发展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印度国大党又慢慢变强。一个更强势的国大党将会给印度政治带来什么改变?这也是很多人感兴趣的。

  国民性格

  人和动物的幸福感都比较强

  或许因为印度全民信教,印度人很平和、知足。做事情不紧不慢,吃饭、喝茶对他们来说是更重要的事。他们似乎相信冥冥中自有一种力量主宰着一切,什么都不要着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印度人是幸运的,除了印度北部经常干旱,印度应该算是一块福地,喜马拉雅山把冷空气挡住,印度洋的暖湿空气每年如期而至。南亚次大陆虽然很热,但适宜作物生长。它的土地可耕种面积比中国多,季风一来,雨一浇,地洒点什么都长。”驻印度的一位媒体同行说。

  在印度工作的陈先生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初到印度时,他的公司好久都没有接到业务,公司的人都感到很大压力。但公司里的印度籍员工却很轻松,在他们看来,大家都尽力了,也许上天会帮助他们。结果真的很快就接到一个大单。

  印度人平和、不尚暴力,本报记者在印度没有见到有人斗殴。有一次,记者在街上看到两个司机口角,现场很多人围观,两个司机吵得越来越激烈,但也只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C C T V驻印度记者曾晋说:“从整体上说,印度人比中国人要平和许多。我作为一个北方人,去中国很多地方出差,要加倍小心,中国式的犯罪和暴力结合得更加紧密,生命有时候会受到威胁。而相比之下,印度有时候让你遭遇一些小烦恼,比如,乘三轮车,明明和司机说好是10卢比,最后他却要收20卢比。如果忍不下这一口气,就会破坏心情。如果大度一些,20卢比就20卢比,那也没什么。”

  记者在印度遇到中国留学生李纤纤,她在印度一所音乐舞蹈学校学艺术。据悉,国内来印度学艺术的人只有她一个人,她也是为数不多真正能融入印度人生活的中国人。说起对印度的感受,她直言不讳:“有的中国人不喜欢印度人为人处事的方式,但印度人其实没有什么大恶,他们其实特别顽皮,顶多有一些小恶。例如,长住印度的中国人要和房东打交道,房东就会有很多要求,如果回来晚了,就会把门给锁了,有可能房东提前睡了,就回不去家了,然后去问他,他会说,你怎么晚上12点还不回来,但其实租客10点就回来了。”

  李纤纤说,“我很爱印度,我觉得印度人特别善良,特别好。他们的那些坏,都是能看得见的,如果他们真的坏,他们能表现出来吗?”她的说法和曾在印度生活了5年的C C T V高级编辑张讴不谋而合,张讴认为,“印度只有雨季和旱季,生活由宗教和世俗构成,所以印度人的心计也是二维的。”

  如果说,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人与动物之间反倒不分你我,和谐共处。

  印度绝对是动物的天堂,据说,印度教教徒连蟑螂都不忍心杀死,其他的动物更不用提。首先当然要提到牛,在印度它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在街上漫步,或者干脆躺在街道中间,造成交通堵塞,也没有人指责,汽车只能绕行,这时候你甚至会觉得它们活得比人更有尊严。但有时候,你又会觉得这些牛在寸草不生的大街上流浪,未免也太辛苦。

  猴子也是城市里的常客,它们在庙宇和民宅之间穿行,走在小巷里,猴子甚至会从头顶跃过。鸽子更是到处皆是,在街心花园,经常有成千上万只鸽子觅食。在记者住的旅馆,偶尔也会有鸽子跑到房间里。在阿格拉、斋浦尔等地,记者经常见到路边的树林里有孔雀的身影。

  在印度教圣城瓦拉纳西,到恒河沐浴的人常带着他们的狗,让它们在圣河里泡一泡,他们似乎希望自己的狗将来也能上天堂。记者不小心透过长焦镜头看到,有的狗不太听主人的话,狗主人把狗按在地上,打了几巴掌。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吧。

  本土文化

  宝莱坞电影盖过了《阿凡达》

  印度文化丰富多彩,各种文化共生共存,印度人对自己的文化非常骄傲、非常认同。驻印大使馆工作人员刘南举例说,电影《阿凡达》在印度并没有引起怎样的轰动,并不是说《阿凡达》不好看,而是在同期有一部名为《三个白痴》的印度本土电影上映,这部电影的风头完全盖过了《阿凡达》。当时在中国,本土电影《孔子》也在上映,但票房难和《阿凡达》比拟。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对比。

  导游阿利安也表示非常喜欢印度宝莱坞电影,他随时携带的M P4里也正好存有《三个白痴》这部电影。同行的有一名中国记者是电影发烧友,阿利安和她聊起印度电影,眉飞色舞。他还会哼唱里面的歌曲、背诵里面的台词。可以看出,印度本土电影给印度年轻人的生活增添了无限快乐。

  印度报纸的副刊做得大气、丰富,上面有不少文化演出信息。印度是一个公民社会很发达的国家,很多演出都是N G O在组织,为了促进文化的传播,包括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此外,还有很多国外的演出,也是为了宣传本国文化。据在印度留学的李纤纤说,印度几乎所有的古典音乐、古典艺术演出都不是商演,除非需要邀请信的,都可以免费观看。

  印度人生活在节日中。李纤纤说,她所在的学校每到节日,就会提前发一个通知,什么时候不上课。而这些节日都与印度的历史文化有关。在斋浦尔,本报记者因为身体不适,没有参加当地的一个盛大节日,据参加的媒体同行回来讲述———当地人参与的热情很高,大家都很快乐。

  晚上,新德里郊区的集市里常有巡回民俗表演,本报记者也目睹了一回。一个表演团体通常由几辆卡车、马车组成,表演者身着传统服饰,化着浓妆,表演非常认真,还和台下的人进行互动。这种表演吸引了大批现场观众,现场并没有人收费。这大概就相当于中国的“文化下乡”吧。

  保护弱者

  穷人也要给他一口饭吃

  在重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印度政府也注重社会公正,注意保护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早在建国之初,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向全国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说:“我们要将自由和机会给予普通大众、给予印度的农民和工人……要让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机构确保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能享有公正的待遇和充实的人生。”今天的印度政府仍然在努力履行尼赫鲁所做出的承诺。

  今年国际三八劳动妇女节之际,印度媒体都在关注一项法案,根据这项法案,印度中央及各邦议会都必须为妇女议员保留33%的议席。3月9日,印度上议院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这项法案。这项立法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妇女在议会强制保留席位的国家。

  女性席位保留法案只是印度关注社会公平、保护弱势者努力的一部分。在很多人看来,印度的社会不公主要来源于种姓制度的影响。为此,政府采取了包括配额制或保留名额等措施,例如:为女性或低种姓阶层保留一定名额的政府职位,私营企业为弱势群体保留一定的工作名额。大学为弱势群体保留一定的录取名额。这种配额制和保留名额的规定是强制性的,印度政府对弱势者不遗余力地保护,甚至引发一部分高种姓印度人的抗议。

  印度新德里街上的摩托三轮车(A utorickshaw )被称为“穷人的出租车”。开三轮车的人往往是印度穷人,开一辆这样的三轮车,就基本能养家糊口。政府允许10万多辆三轮车在街上跑,也算是给弱势群体的一种照顾。不少印度银行给愿意买电动三轮车的人提供贷款,给他们提供一种生计。新德里为举办英联邦运动会,致力于将新德里打造成世界级的城市。今年3月,德里政府宣布,将逐步淘汰摩托三轮车。但第二天,德里政府又宣布此举缓行,因为时机还不成熟。新德里政府可能权衡了各种利弊,但保住那些三轮车车夫的“饭碗”应该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社会福利

  印度没有看病难、上学难

  在印度,如果只是看一些表面的东西,很可能会对印度很失望。如果观察印度的教育和医疗,你会发现这两个领域很不错。看病难、上学难困扰中国多年,这在印度从来没有发生过。

  拿医疗服务来说,在印度全民可以享受到免费或者非常廉价的医疗。但如果想要更好的服务,可以去私立医院。印度的制药产业很完善,公立医院没有高价药,比如说看感冒,药都是一片一片的,吃三天就开三片药,医生只管开方子,医院一般有药房,但是可以在外面药店买,都很便宜。本报记者曾去他们的药店买药,药店里的人给我把脉,用手电筒看喉咙。药店也不是整盒整盒地卖药,而是需用服用多少,就卖多少药给你。他们把药片放在纸袋里,每种药,一天一片,药效很好。据在新德里的中国人说,外国人到印度公立医院看病也是免费,不过看病归看病,买药还是要钱的,也用不了多少钱。

  像医疗系统一样,教育实行的也是双轨制,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学校,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相比,师资力量相对差一些,但至少保证了全民享受教育的权利。刘南分析认为,之所以印度全民受教育程度比中国低,也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全民接受教育的意识,尤其是偏远地区居民的意识还比较单薄,二是,他们的免费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也不是很广。他们的制度虽然不能覆盖全民,但优越性体现在,全民都有这种权利。本报记者曾去过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孟买的达拉维贫民窟。记者发现,贫民窟的孩子也穿着整齐的校服,往返学校有校车接送。

  印度的高等学府,来自贫困地区的穷学生也有机会入读。尼赫鲁大学是印度最著名的高等学府,这里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来自贫穷家庭。学生每学期只需交很少的学费和住宿费,学生的医疗费全是公费。学生兼职也很容易,基本不用自己找,工作会找上门来。记者认识尼赫鲁大学的学生阿利安,他来自印度一个很穷的邦,空余时间他给印度旅游局当导游,几年下来,不仅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开销,还能补贴家用。

  当然,客观地说,印度的社会福利制度覆盖面可能不如中国,毕竟有一大部分人民是生活在偏远山区,很难被纳入到政府的统计当中,但就印度的可统计人群,或者是能够享受到经济增长福利的人群而言,他们的福利是比较好的。有人统计过,他们的工资与所创造价值的比例可以达到40%以上,远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顺便提一下,尼赫鲁大学类似中国的北大。大学的设施可能不如中国的那么好,但有一种自由的氛围,学生不功利,思维活跃,阿利安告诉记者,印度领导人有到学校讲演的传统,尼赫鲁大学以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命名,但这里的学生曾把一位印度总理挡在校外。他说,尼赫鲁大学的学生生活简朴,理想高远。他们考虑的不是将来找个什么工作,把小日子过好,而是想怎么改变印度。

201004181044212efaa.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4-12-25 00:32 , Processed in 0.10302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