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4|回复: 0

胡锦涛亲临 上海再向中央请虎符,力保一哥地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30 06: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1月29日电/新年伊始,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上海视察,驻留4日的胡总特意赠言: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坚定调结构。专家解读,此番话的弦外之音,是要上海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过去的上海,依靠政府的大手笔投资和超常规引资,创造出连续16年GDP双位数高速增长的奇迹,然而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到来,这一经济奇迹辉煌不再,同时就业、社会矛盾等民生问题也日渐凸显。

  上海应当何去何从?2010年,上海正处在胡总点出的转型的历史关头。以俞正声为首的申城领导层,将以怎样的思路为上海“调结构”?已成为国人关注的一大重点。

  文汇报报道,在经济学家看来,上海此番转型甚至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因为“上海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内地产业的缩影。上海的转轨,对于寻求腾飞新动力的中国经济,无疑具有先导意义。

  2007年底,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从湖北调任上海市委书记。此时的上海,已经连续16年保持内地经济增长“火车头”的地位。然而,世界经济的波谲云诡,让坐拥内地“首富”席位的上海,在俞正声上任半年后,由“首富”变成了“负翁”。外贸的低迷,让上海在2008年首现16年来GDP个位数增长,2009年首季,GDP更一下子退至倒数第二。面对经济发展的“失速”,俞正声在去年打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保速”战。伴随着抗击金融海啸的尘埃渐次落定,俞正声适时首次提出:今后上海的发展求质不求量。多年来以增速为傲的大上海,这次看来真的要“慢”下来了。

  16年高于全国增长中止

  上海经济受挫的端倪,出现在2008年中。上半年上海市GDP数据为6,530.73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10.3%,不但没有延续连续16年高于全国约2.2个百分点的水平,还罕见地低于全国平均10.4%的增速。对此,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蔡旭初当时认为,上海经济增长率略低于全国是“短期的、暂时的”现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自2008年第三季度始,上海各项经济指标急转直下,上半年增幅还达到25.7%的财政收入,8 月份后的月增幅分别仅为0.4%、 0.1%、2.1%,到了11月,财政收入首现-9.5%的负增长,且自此连续6个月见红;上海关区外贸月度进出口从 10月开始,连续12个月下降;工业总产值从11月开始连续7个月负增长……2008年全年,上海GDP增速为9.7%,是上海17年来首次只有个位数的增长。“最坏的时刻”,更于 2009年第一季度到来。当季GDP增长只有3.1%,在内地各省市中倒数第二!

  专家认为,上海当务之急是尽快让金融业成为撑起经济增长的支柱。

  大基建提前上马保增速

  上海经济步步下行,俞正声急呼:“天上下雨了,赶紧拿伞。问题是你的伞张得及时不及时,你的伞管用不管用。”上海自2008年开始撑起了一张 “大伞”:为保证经济增速,提前实施“十二五”期间(2011年至2015年)的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在 1,700亿元左右。俞正声还罕见地出席了市郊嘉定工业区52个工业项目的集中开工仪式。同时,观察家发现,有关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新提法,写入了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包括:住房、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社区商业、物业、家政、节假日和会展消费等。

  救急应局乃非常之法,究其根本,俞正声特别提醒:“克服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上海要把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第一位。”尽管GDP增速减缓、俞正声坚称上海“不救楼市不减税”,“不要害怕某些数字暂时下降,下降也得发展。只要经济结构是好的,金融危机过后,我们会发现上海的工业结构是抗得住风险的。”上述表态,为上海转型“新模式”定下了基调。

  争取四个中心 力保一哥地位

  为鼓励“内地经济火车头”率先转轨,中央领导以鲜见的频率亲临上海“打气”。2008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上海,他指出,在困难面前,要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不到一个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来上海考察。他指出:上海要应对危机扩大内需,抓住时机推动改革,创新方式扩大开放,面向市场调整结构。他还指出,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和重要的国际大都市,要在东部率先发展中有更大作为。

  中央领导人 频繁巡申城

  今年1月中旬,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上海。他指出,上海应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和现代服务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

  早在俞正声新官上任之时就发现,上海若再不转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很难维持发展势头。在俞正声主导下,上海市委、市政府针对上海转型展开调研,希望透过建设国际金融及航运中心,作为上海发展的抓手。

  2008年夏,上海正式将争取建设“两个中心”的文件呈交国家发改委。年底,恰逢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考察上海,俞正声利用这次会面,向李克强面陈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计划,获李认可:“力度很大、要求合理”,为上海转型的突破开了绿灯。

  拓展服务业 不弃制造业

  09年4月29日,中央首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战略定调。雄心勃勃的上海,并不满足于“两个中心”,而是希望再争取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进一步巩固上海在中国经济中的龙头地位。俞正声说:“经济中心”是“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及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

  上海全力建设“四个中心”,但吸取香港教训,仍不放弃制造业。俞正声说:“上海发展‘两个中心’并不意味‘只搞服务业不搞制造业’”,如果这样“上海肯定要完蛋”。俞正声称,能否保持上海经济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取决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能级,取决于城镇化的步伐。

  三个“绝不能” 反思“旧模式”

  上海经济增长放缓,表面看来是全球金融危机打击的因素,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认为,上海经济减速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经济模式。这早在 2003年前后就表现出来了,特别是陈良宇案发之后,中央政府发现上海经济存在下列问题:政府深度干预、控制经济,特别是政府大力发展房地产经济,对外资的偏向性,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盲目追求地区生产总值,而不注意家庭收入提高;只追求经济增长,不追求就业增长。

  家庭收入增长 十年滞后

  黄亚生说,这些问题在上海官方统计数据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在过去10多年里,上海的就业增长、家庭收入增长,一直比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慢。胡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特意提出,要注重改善民生,做好解民忧、惠民生工作,使经济发展成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更好惠及广大民众。

  对于这一模式的反思,俞正声在上海经济工作会议痛陈:必须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加倍努力,在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的新突破、新进展。这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俞正声用了三个“绝不能”,总结了从“上海模式”中取得的教训: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

  转型重于增速 撑起金融支柱

  在上海抗击金融海啸的得力措施下,上海经济运行呈现逐季强劲回升的态势。去年上海一季度GDP上升3.1%、二季度上升7.9%、三季度上升 9.8%,第四季度升11.2%。但经济的复苏,是否代表转型见效仍待商榷。

  2009年上海第一产业继续受挫,下降1.1%;第二产业增3.1%;第三产业增12.6%。服务业看似上海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是由于第二产业严重受挫造成的比例下降,才令第三产业相对脱颖而出。

  世博工程输血 复苏依赖房股

  更重要的是,上海此轮数据复苏,仍有赖于来自世博会工程的基建投资“输血”。2008年上海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自1至4月首次出现同比下降以来,增幅回升较快。1至8月城市基础设施投资960.3亿元,同比增长12.9%;1至8月市政建设投资 308.1亿元,增长80.4%,成为拉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

  此外,股市和房地产飙升,为上海经济贡献不小,A股上证综指全年涨幅近八成,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30%。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认为,2009年上海经济反弹的加速度高于内地总体水平,特别依靠两市拉动,房地产贡献可达25%。可见,上海虽可借“世博会”大举铺陈基建,撑起未来一两年的GDP增长,但在世博效应消失后,上海怎么办?当务之急是要让金融业应尽快成为撑起经济的重要支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4-12-25 12:44 , Processed in 0.06475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