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08|回复: 0

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刨析银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3 06: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假设我开了一间银行,这里的“我”可能是国家政府、也可能是地方政府、也可能是国企、民企、外国投资者,这些不重要,总之“我”现在有一家银行了。

  我既然开银行,肯定就要有资本,假设我投资了10亿元,这10亿元就是我的资本金。因为我这10亿元要买房子、买设备等等,所以我这10亿元剩下的不全是现金。比如我现在剩了1亿元现金。

  我开了这间银行,就有老百姓或者公司(企业、事业、政府......)来存钱,甚至可能有别的银行也来我这里存钱,为什么别的银行也来存钱呢,咱们后面说。总之很快我就有了100亿元存款,加上上面剩的1亿元,我就有了101亿元现金了。

  有人在我这里存钱,我是要付给他们存款利息的,如果这100亿元全是一年定期的,那一年以后我连本带利要付给他们102.25亿元。为了盈利,我就要把这些钱用出去,争取获得超过2.25亿元的收入,当然2.25亿元我是不能保本的,因为我还要给员工发工资、还要交水电费等等。

  因为我是一家银行,所以最方便的收入来源就是放贷款,我现在有101亿元现金在手上,按说我就能放101亿元贷款。不过有个问题,我放出去的贷款有可能不能按期收回来,甚至有可能永远收不回来,这部分贷款就叫不良贷款。

  如果我出现了不良贷款,那么如果一年后老百姓都到我这里来取钱,我肯定没办法给他们,因为我剩余的现金没那么多。为了防范这个风险,中国人民银行给我规定了一个东西叫做存贷比,那么我有100亿元存款,最多只允许我放75亿元的贷款。

  这样我还剩了26亿元(101-75)现金。

  这26亿元现金我不能放贷款,但是我可以干其他的事情,比如我可以买国债等其他资产

  不过事实上我现在能用的并没有26亿元了,因为在放贷款之前,人民银行强制性地要求我要把一部分钱存到它那里,这个叫法定准备金。交多少的比例叫做法定准备金率。现在证券市场上所经常谈论的存款准备金率就是这个玩意、目前的标准是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为14.5%,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为13.5%。就是说,象我这种小银行,因为有100亿元存款,所以要交13.5亿元准备金存在中国人民银行里。这部分钱还是我的,但是我不能用。如果以后我的存款增加了或者减少了,按比例调整。

  现在我能用的钱还有26亿元-13.5亿元=12.5亿元

  现在明白了,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我可以随便用的钱就少了,调低了,我可以随便用的钱就多了。

  现在我有12.5亿元现金,有一部分我可以去投资(投资范围可是有限制的哦)、去拆借(借给别的银行用).....

  但是我可能还没用完。钱多了怎么办?存银行呗!可是我是银行,我钱多了存哪?

  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我存到别的银行去,这叫存放同业,对接收的银行来说,这叫同业存放。“我们”银行之间的存放给的利率可与给老百姓的利率不一样,一般情况下要高一些。

  还有一个办法,我可以存到中国人民银行去,不过它给我的利率可不高,现在的利率不到1%(其实法定存款准备金也是这个利率)。我存的这笔钱,不是中国人民银行强制要求我交的,叫做超额准备金。

  弄清这几个概念,我们联系一下政策。

  在06年—07年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数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对市场的冲击似乎并不大,这是为什么?

  因为那时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很多。调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银行基本上不用管,反正存在中国银行的钱还是那些,无非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多了一些,超额准备金少了一些。银行自由支配的钱没怎么受影响,那你央行调高不无所谓吗?

  所以当初央行(央行就是中央银行的意思,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连续调高准备金率,实际上对社会资金的冲击并不大。

  最近老是有人传说央行要调高准备金率了。如果现在调高可不得了。

  现在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比例只有1%多一些,如果央行调高准备金,银行在央行存的那点钱恐怕要不够了,那怎么办?减少贷款、减少投资,收回钱来交央行呗。

  所以06—07年连续调高对市场的冲击只是挠痒痒、现在调高可是打屁股了。

  那么会调整吗?我认为目前不会,原因在我的帖子<周末调整准备金率?可能性不大!>里已经说了。再补充几条:

  1、06—07年存款准备金上调了很多次,而08年至今下调了很少次,现在的准备金率还很高,上调的空间很小

  2、目前中国的经济基础并不好,上调不利于经济发展

  3、由于上面分析的原因,目前上调准备金率对市场可能的冲击比较大,对于坚持“积极”货币政策的周小川来说,应该不会贸然动这一块

  下面咱们说说资本充足率的问题,资本充足率比存款准备金率要复杂点。

  还是继续说“我”那家银行,这家银行我投了10亿元,如果我宣传得好、营销得好、服务得好,企业、个人、政府都跑我这儿来存钱,当然不时我还会“造”点存款出来(这存款怎么造法,咱先不讨论),反正我这家银行的存款始终在上升。

  当我这家银行存款到达100亿的时候,可能我已经放了75亿贷款,这好像没甚么问题。

  但是当我这家银行存款到达1000亿的时候,可能我已经放了750亿贷款了,这好像就有点问题了。因为在这个银行里面属于我的钱只有我最初的10亿元(当然在存款增长的过程中我是有利润的,为了方便解释,那些咱不考虑),如果750亿贷款中有2%也就是15亿元成了不良贷款收不回来了,我就有麻烦了。因为我只有10亿元,我补不上这个窟窿,我要破产了。如果我破产了,到我这里来存款的企业、个人、政府的钱就要有点问题。

  洋鬼子管理银行比咱有办法,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洋鬼子的银行家们在一起研究出来一个东西,叫做巴塞尔协议,这这个协议里面,有个名词叫做资本充足率。这个资本充足率就是规定了银行有多少钱只能干多少事,不能多劳多得。

  后来咱中国的冒号们认为,这个玩意不孬,咱也跟着玩。于是就有了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

  资本充足率越高,同样的钱能干的事(比如放贷款)就少

  资本充足率越低,同样的钱能干的事(比如放贷款)就多

  这就是为什么近期银监会要调整资本充足率对银行影响会很大的原因

  要想明白资本充足率,首先得弄清楚一个概念叫做加权风险资产。

  为了说的再明白些,咱先简单说说资产,我这家投资了10亿元的银行,老百姓来给我存了100亿元,我的资产就有110亿元了。(当然构成不是这麽简单,为了清晰明了,一切从简解释),有人说不对阿,只有10亿是你的阿。没错,这10亿是我的净资产,现在叫所有者权益,在我这儿的都是我的资产,我资产110亿,其中的100亿是我的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不但银行是这样,所有的企业都是这样。

  这110亿我要用出去,形成银行里各种资产,银行资产的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贷款,其他我购买的国债了、票据了等等也是我的资产。

  我这些资产都是有风险的,比如说贷款,放出去可能收不回来。所以说“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

  但是每笔资产可能受到的损失程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我手里有现金,现金没风险,只要不被偷走,100元现金永远是100元。还有我买的国债,咱伟大的祖国又不会倒闭,到期以后我付了多少钱,祖国就会还我多少钱还有利息。这样的资产,咱认定它的风险是0。

  如果是我对一般企业发放的贷款,将来还不上了我就什么都没有了,咱就认为它的风险是100%的,一点折扣也不打。

  如果是房屋抵押贷款,将来还不上了咱能拍卖他房子,不过房子的价格可能会波动,卖房子的钱不见得能全部还清贷款,房屋抵押贷款咱就算他风险有50%。

  洋鬼子的银行家就用这种办法给银行所有的资产都设了一个风险系数,包括0、20%、50%、100%五种。这些系数,就是风险权重

  把银行所有的资产分别乘以风险权重,加起来的总数就是加权风险资产。

  所谓资本充足率,就是银行资本和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比值。

  目前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是8%,也就是我那间10亿元资本的银行,只能承受125亿元的风险资产

  假设我那些风险资产都是100%权重的贷款,我最多只能放125亿元的贷款。当然这只是举例子,事实上我的资产不可能全是贷款。

  在“我”这家银行里,最初投入了10亿元资金,这10亿元就是我这家银行的资本金

  但是,这家银行在经营、在发展,所以在这家银行里不可能总是只有10亿元是属于我的。

  银行产生了利润,我的资本金就增加。

  为了防范银行风险,我会准备一部分财产填补可能出现的窟窿,这些钱不能算我的利润,但可以算做我的资本。

  。。。。。。

  在我国,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构成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如果您经常看上市公司的报表,您会发现,核心资本的构成和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完全一样。

  的确如此,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在数值上就等于银行的所有者权益。

  而附属资本主要包括附属资本包括贷款呆账准备、坏账准备、投资风险准备和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

  前面三者,是银行提取的准备金,这个也叫拨备,您可能听说过的一个名词拨备覆盖率中的“拨备”就是这个东西。

  银行提取准备金,是因为资产不可能不受损失,比如贷款可能发放了无法收回。为了防止未来出现资产损失对那时的利润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先提取一部分准备金,如果出现损失,就用准备金去填窟窿。这部分钱是“准备”者的,所以不能算现在的利润,但是这部分财产确是实实在在属于这家银行的,这部分就计算到附属资本里去。

  至于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务,就是传说中的次级债。

  1、我国的存贷比上限是75%,我个人认为这个比例是合适的,有利于控制金融风险。尤其是目前在利润的刺激下,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还是很强烈的,我认为75%的控制不能算低。同时,小学二年级水平的我对国外金融知之甚少,不了解发达国家的情况,但我直观的认为不可能很高。

  2、央票和超额准备金的利率都很低,一般都是银行被动投资,很少有主动投资到这两个领域的。

  至于银行利润,毫不客气的说,由于存贷款利差过大,银行是暴利行业,一个500人规模的股份制银行分行,一年能创找3~5亿元的利润,试问哪个行业能达到这么高的人均利润?尤其是这些利润来源主要是存贷差(发达国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比较大),存贷差的高企,不但给银行带来暴利,也使得银行不思进取,更带来一系列的腐败和利益输送。

  3、相对于公司业务来说,个人业务投入大、见效慢,所以商业银行更愿意操作公司业务;而且中国的个贷起步也比较晚;加上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社会大众贷款需求等等一系列原因。个人贷款占比较低时很正常的。但是个人业务也有忠诚度高、收益稳定等诸多优势,所以现在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需求提高个人业务占比,我相信这个比值(不光是房贷,还包括车贷、出国留学贷款,甚至一度被暂停的个人消费贷款)会逐步上升的。

  我前几天有个帖子提到了货币创造,因为贷款可以派生存款,所以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是货币乘数

  在法定准备金率为10%的时候,基础货币能派生出10倍的存款

  当法定准备金变为11%的时候,基础货币只能派生出9倍的存款

  所以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强烈的货币政策工具,程度上强于存贷款利率。

  但这种工具实施的效果受到超额准备金多少的影响,07年超额储备要多,所以就表象上来说似乎不如存贷款利率来的直接,更何况存贷款利率调整对人的心理影响要超过准备金率。

  但是目前超额准备金率已经不高了,只有1%多,我个人认为现在提高准备金率的效果可能要强于存贷款利率。而且就目前来说,调高资本充足率的效果更强于前两者,估计银监会即使真的要调,也会分阶段实施,不敢贸然一刀切。

  至于“流动性偏好”,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这是居民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决定的。比如我老爷子,你告诉他什么他都不信,他就信存银行,这种人在中国不是少数。何况在中国,个人的投资途径不畅,除了银行存款和国债以外,任何的投资都有风险,当人们无法或者没有能力判断风险的大小时,当然更愿意存银行,从这个角度上说并不存在向股市楼市流动的问题。而真正进入楼市股市的恰恰不是一般老百姓的钱。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最直接目的,是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控制银行的无限制控制。从这个角度考虑,我认为银监会的做法无可厚非。

  至于银行融资,那是银行的扩张冲动在受到银监会制约的情况下采取的对策,并非银监会初衷

  银行之间存放的利率,过去央行对此有要求,现在已经没有要求,是由双方银行协商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要比给老百姓的存款利率高一些

  但是一般比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利率是低一些的

  其实这点也好理解,商店的批发价跟零售价还不一样呢

  :)

  次级债是个很有意思的东东。弄明白这个东西,就明白了银监会新规对银行的影响有多大。[淘股吧]

  上文说道,由于有了资本充足率的约束,银行必须有多少钱干多少事,既不能多劳多得,也不能多吃多占。那么如果银行扩张的太快,加权风险资产就会上升,这样资本金就不足了,怎么办?融资!

  和所有的企业一样,融资的途径包括股权融资(用增加的股份换资金)和债权融资(借钱)

  前者对一般股民来说很好理解,现在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提出来增发,就是典型的股权融资,换句话说,他们感觉到再发展下去资本金要不够了。民生银行准备跑到香港去上市,也是股权融资。

  债权融资一般股民接触的少点,企业资金不足可以向银行借钱。银行缺钱了,也可以向其他银行借钱,一种是向其他商业银行借钱,这叫拆借,还有一种是向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借钱,这叫再贷款。

  不管是拆借还是再贷款,期限都不会很长,借来的钱不能当资本金用。

  但是如果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来借钱,期限往往都很长,这种钱虽然早晚需要还,但是至少几年以内是不需要还的,所以允许银行当作资本金来用,但毕竟和银行自己的钱有所区别,所以这种资金就计入附属资本。这种债券也叫做次级债。

  既然都是资本金,为什么我要花这么大篇幅啰哩罗嗦分清楚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呢?因为不管洋鬼子的巴塞尔协议还是中国银监会,对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先留个概念在这里,后面会提到具体的要求。

  监会的工作是管理银行,别出啥事,书面语言叫做“防范金融风险”。所以银监会就制定了很多条条框框来约束银行。比如资本充足率就是告诉银行,要求你资本充足率8%,你有10亿元就干125亿元的事,你有12亿元就干150亿元的事,干多了不光不评劳模还得挨罚

  银行都想快速发展,银监会的约束就显得有点束手束脚,所以银行就会想钻政策空子。

  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往往会在某个层面进行博弈,大抵各行业都是如此。

  银行就想,要是我10亿元能干150亿元的事,那该多好啊;或者我能把10亿元的资本金当作12亿来使,那有多帅啊。

  次级债这事就有政策空子可钻,这个空子叫做“交叉互持”。

  注意这个词,银监会的新规就是针对它来的。

  “我”这家银行就有10亿元资本金,我跑到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去发行2亿元次级债,叫了半天,没人买,然后A银行出手了,它全买走了。

  我就有了2亿元次级债,就可多干25亿元的事了(咱这里说的“事”,是指加权风险资产)

  过了两天,A银行也跑到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去发行2亿元次级债,也叫了半天,还是没人买。有来无往非礼也,于是我全买回来了。

  我们买的这2亿元次级债,由于是银行的债务,风险权重只有20%,我买A银行这2亿元次级债,只占用4000万元加权风险资产。

  我和A银行这么一“交叉持有”次级债,无形中我们每家都可以多干24.6亿元(25-0.4=24.6)的事了。

  这不是钻政策空子吗?

  尽管我难以考证这种现象从何时开始出现,我也不敢妄言每家银行在发行次级债时是有意还是无意“钻空子”,但是这种现象确实存在。银行每次发行次级债,金额都比较巨大,收益率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依靠非银行企业来购买消化能力实在太差。所以目前市场上约50%的次级债被银行交叉持有。[淘股吧]

  我在媒体上看到,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茂辉认为,“目前许多银行都靠互持次级债来维持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标准。一旦经济出现大规模系统性风险,这部分次级债极有可能转变为‘有毒资产’,所以清理这部分资产的目标就是改善银行的风控水平。”

  因此,这次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对次级债做了严格的规定。一旦实施,必将对资金面造成极大的影响。

  不过也不必对此做太多担心。一是这仅仅是征求意见稿,并非正式文件,是否能顺利实施还有待观察(来自各商业银行的阻力将很大);二是即使实施,按照银监会的风格,也肯定会逐步实施,尽可能减少对市场的冲击。毕竟,银监会的出发点是让银行“变好”,而不是“变坏”,由于收的过紧把潜在的风险马上暴露出来,并不符合银监会的利益。

  通知全文:

  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动态资本补充机制,提高资本质量,强化资本约束,促进商业银行科学、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现就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战略、规划和监管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资本补充规划以及可持续的动态资本补充机制,对资本补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论证,明确资本补充渠道以及时间安排,确保资本补充机制的良好运行。

  二、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和中长期资本规划应提交商业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建立和完善本行资本补充机制和中长期资本规划作为重要职责之一,并承担最终责任。

  三、商业银行应重视资本特别是核心资本对风险的抵补作用,保持较高的资本质量和充足的资本水平,同时维护资本质量和资本水平的长期稳定,强化资本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四、商业银行再补充资本时,应结合本行实际,优先考虑

  五、商业银行需要补充附属资本时,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慎性条件,对附属资本应该按照与核心资本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充。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务等监管资本工具补充附属资本时,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请,在银监会已批准的累积额度内,商业银行可自发行新换旧。

  六、发行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务等监管资本工具补充附属资本时,主要商业银行(含国开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下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其他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4-11-22 04:30 , Processed in 0.05824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