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头再来,经历了史上最沉重的风雨打击,我们一定能从头再来,再现辉煌!
这幅经过一年时间,由起点回到了“起点”的基金销售全景图,呈现出四个有代表意义的时间段:“美好时光”、“冰冻期乍现”、“输血”和“抽血”竞赛、“回归迷你时代”。对这四个时段里发生的事件和数据进行还原,能清晰勾勒出中国基金业的这个轮回。
——2007年“5·30”到当年8月,基金公司迎来了短暂的美好时光。2007年三季度,股市快速向6000点的高峰迈进,全民理财的欲望也膨胀到了极点,基金的发行也随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涨至6124.84点的历史高点,其后开始向下调整,这时候即使是老基金的持续营销也受到影响,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司叫停了旗下基金的持续性营销计划。
——今年2月1日开始到3月底,新基金发行被赋予给A股市场“输血”的重任,“对手盘”则是“大小非”解禁股股东以及其盟军再融资公司,一场“输血”和“抽血”的竞赛开始了。
——进入4月,新基金的发行困难进一步凸显,基金重新回归“迷你”时代。经过一年的熙熙攘攘之后,基金销售重归冷清。
第一篇:基金公司的美好时光
从去年“5·30”到去年8月,基金公司迎来了短暂的美好时光。
经历了“5·30”的阵痛后,市场热情在7月份开始急速积聚,2007年三季度,股市快速向6000点的高峰迈进,全民理财的欲望也膨胀到了极点,基金的发行也随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而基金经理的投资操作也进入了所谓的“好发不好买”的阶段。
北某基金市场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逢新基金发行时去各地渠道跑码头调研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的情况是银行柜台前大排长队,而老人和妇女则是成为当中的主力军,银行大厅内的理财经理更是应接不暇。而投资者询问的内容则也从原来问基金好不好,直接升级到问怎么才能够买到。而在媒体上,逢基金发售时段,经常能够看到的则是某基金启动“末日比例配售”等字眼。
即使是新生事物的QDII基金,在普通基民还没有完全弄清概念的时候,基金的发行却在不断地创新纪录。8月底,南方基金的QDII基金创造一天获500亿认购的纪录,9月初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的首只QDII股票基金“华夏全球精选”日结束发行,当日认购资金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再次刷新纪录。
新股发行,加上各路新老基金的持续热销,为市场带来数个千亿元级规模的资金。直到9月底,权威数据显示,全部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3万亿,占到了沪深股市全部市值的三成。而也就是在三个月前,基金的规模还仅为1.8万亿。
但与此同时,A股市场上估值标准开始从市盈率向“市梦率”转化。对于基金公司投研人士而言,投资开始了“选市场不选股票”的时代,因为任何一只股票都是被高估了的,选择什么股票都贵。
根据今日投资的月度基金经理问卷调查显示,9月间,84%的基金经理认为当前股市被高估,创基金经理调查有史以来新高。其中,认为市场偏高10%左右的占16%,判断偏高10%-30%的占39%,29%被调查者认为市场高估程度超过30%,而判断市场被低估的比?鲇?%。
尽管基金经理普遍判断市场被高估,但他们对未来12个月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并未降低。预期投资回报率在20%以上的人数占79%,较7月份调查数据上升3个百分点。其中,41%的被调查者认为收益率将超过30%,与7月份调查持平。
当时一个很重要的信心基础就来源于所谓的过剩的流动性,直观的现象就是通过“储蓄搬家”而形成的越来越庞大的基金资产。而国内基金业首批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南方与博时两家基金公司也宣告诞生。
在此背景下,2007年10月15日,所有资本市场上的参与者见证了上证综指突破6000点大关,而在次日上证综指继而创出了6124.04点的历史大顶。
而也就在突破6000点的当日,基金开户数一日达到了17.2万户,较前一交易日增加了10万户。
第二篇:发行冰冻期乍现
2007年9月后,偏股型新基金的发行迎来了发行真空期,直至2008年1月底。这时候,仍有新基金发行,但是全部为QDII产品,但是掐断新基金供给并不能阻挡上证指数向6000点冲锋。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涨至6124.84点的历史高点,其后开始向下调整,这时候即使是老基金的持续营销也受到影响,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司叫停了旗下基金的持续性营销计划。
11月6日,汇丰晋信基金公告将“打包”旗下两只绩优基金——汇丰晋信龙腾(行情,净值,基金吧)基金和2016生命周期基金,组成“升龙基金组合”,并于近期开展限量发售。但仅一日后却发布公告称,“由于市场环境不合适,公司的基金组合不再发售。”
时过一天,基金对于市场环境的判断仅能出现180度的大扭转,由此外间对于监管层控制基金的发行作为调控市场的猜想甚嚣尘上。
但如非市场外因素的影响,基金发行的神话也许还能继续。
根据中登公司数据计算,沪深两市10月份新增基金账户约为233万户,日均基金新开户数为12万户。直到11月上旬,日均基金新开户数仍能接近10万户。虽无法与三季度间日均接近20万户相比,但仍是2007年上半年日均基金开户数的3到4倍。
而在11月8日到11日的第三届北金融博览会期间,在为期四天的时间里,共有25万左右的人次参观了展会,比上届的21万人次增加了4万左右人次。据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回忆,基金展厅人山人海,接踵摩肩。
但基金经理们对市场的信心则开始越发动摇。根据今日投资的月度基金经理问卷调查显示,当年11月91%的基金经理认为当前股市被高估,较9月份上升7个百分点。其中,认为市场偏高10%左右的占9%,判断偏高10%-30%的占58%,24%被调查者的认为市场高估程度超过30%,没有人认为市场被低估。
与9月份调查相比,两个月内,基金经理投资回报期望却发生了明显降低。预期投资回报率在20%以上的人数为55%,大幅下降了24个百分点。
四季度的A股市场经大幅调整而回到5000点附近,期间红筹回归,使得A股市场股票供应在不断加大,而上市后中国石油的一路走低则成为市场的替罪羊。
到了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拉开了1600亿再融资的序幕,市场对于资金面的担忧情绪空前弥漫。而此时,距离上一次的新基金发行至今已将近5个月国内资本市场未见投资A股的股票型新基金批文发放,这也基本上是历史上股票型基金发行冰封时间最长的一次。
而期间,A股市场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封转开、基金拆分和基金分红之后的持续性营销。除了基金系QDII资格的陆续分配,监管部门在新基金上批文,完全倾向于债券型基金。
第三篇:“输血”和“抽血”的竞赛
从2月1日开始到3月底,新基金发行被赋予给A股市场“输血”的重任,“对手盘”则是“大小非”解禁股股东以及其盟军再融资公司,一场“输血”和“抽血”的竞赛开始了。
2008年2月1日,南方盛元红利股票型基金和建信优势动力股票型基金先后获批,两只基金的总募集上限为140亿份。这意味着新基金发行正式解冻,自2007年8月底华夏复兴基金获准发行以来,国内股市已有5个月没有新的股票型新基金获批发行。
2月1日收市,上证指数已经跌至4320.77点,如果从6124.04点的最高点开始计算,指数的跌幅已经达到30%,市场亟待“补血”。
基金重新开闸后首次发行的两只基金仅可以视为一种来自监管层态度,在2007年10月以前投资者热情高昂的时候,仅仅是来自管理层的一个态度,已经足以给市场发起一波大行情提供充足的理由。
果然,2月4日,受新基金放行这一利好消息的刺激,上证指数大涨了8.13%,笼罩A股市场上的所有阴霾似乎都已经被一扫而光。2月15日,第二批新基金获批的消息出来,这一批新基金包括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基金和中银策略基金,实际上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基金早在2月4日已经获批,但是直到2月15日才公开,中银策略基金获批时间则为2月15日,但是第二批新基金获批的消息已经不能给股市带来任何的涟漪。
2月20日,再融资这一“抽血机”再次启动,当天浦发银行低开低走,10点13分第一次跌停,几次挣扎后,13点02分被巨单封住跌停直至收盘,但跌停板上仍有850万股卖单。
当天关于浦发银行的“流言”众多,一种传言是浦发董事长被,另一传言为浦发将启动再融资,事后证明,浦发银行股票下跌与巨额再融资消息有关。
浦发银行当天的跌停带动银行股集体下挫,并且衍生出一个能够被计入A股历史事件——再融资门事件。
真真假假的消息在网上无序流传。
2月22日,一条“一铁路类上市公司拟再融资约500亿元,大家认为会是谁?”的传闻迅速在各大网站的股民吧内流传,随后公众将矛头直指大秦铁路;2月22日,一条有关中国联通600亿元增发的传闻也出现在网上。
涉及再融资传闻的公司并不仅仅上述这些,闻“再融资”色变成为这一阶段市场的一大特点,事后证明,所有的传闻中,仅有浦发银行的再融资是真实的,而绝大部分的传言都是毫无根据的,但是只要传出再融资消息的公司,股价都会伴随着出现一波大跌,投资者心态的脆弱以及对于再融资的恐慌由此可见一斑。
A股市场新一轮下挫开始了。
“再融资门”之后,管理层对于再融资实际上已经严格控制,而由于受到来自投资者的巨大压力,创出历史最大规模再融资的中国平安的融资方案也已经延后。
“输血”的主导者监管层密集核准新基金发行的力度前所未有,从2月1日到5月15日的统计数据显示,证监会已经核准48只新基金发行,其中股票型基金30只,债券型基金13只,QDII基金3只,封转开股票型基金2只。
但是“大小非”出逃的疯狂也同样超乎想像。表面上,由于信息披露的原因,“大小非”减持力度波澜不惊。据天相投资根据公开信息的统计,2008年1季度上市公司披露的解禁股减持221次,减持市值为195.6亿元,而当季解禁股市值为8439.8亿元,减持量占解禁量的比例极低。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激流暗涌,据来自权威渠道的全面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大小非”已经减持的量已经占到“大小非”可减持量的30%。
在“大小非”十万亿规模的巨大存量减持规模面前,基金整体数万亿的资产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更不能寄希望于新基金。
易方达基金认为,“大小非”解禁数量庞大,国企融资数额超预期、国内外经济增长趋缓等因素使得主流板块个股下跌幅度远超大盘,市场仿佛一夜之间趋势逆转。市场心理脆弱,一遇融资就杀跌停,在这种状况下,单凭新发基金似乎已抵挡不了新增的供给。
第四篇:基金回归“迷你”时代
进入4月,新基金的发行困难进一步凸显,基金重新回归“迷你”时代。
新基金的销售困难日渐凸显,4月是基金销售进一步走弱的转折点,今年第一批募集的南方盛元基金和建信优势动力基金分别在3月21日和3月19日分别募集了46亿份和62亿份,稍晚于这两只基金募集成立的中银策略基金4月3日募集成立时募集规模仍达到46亿份,虽然募集时间用完之后,基金仍没能募集到规模的上限,但是已经算是“幸运”,其后的股票型基金每况愈下,甚至波及债券型基金。
4月10日,债券型基金工银瑞信信用添利基金募集成立,这一基金不设置募集上限,但是用足约定的募集时间后,募集规模也仅为48亿份,而同样是债券型基金,3月31日募集成立的交银施罗德增利基金募集规模为103亿份,并且提前募集成立。
此后成立的股票型基金更加惨烈,4月16日,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基金募集成立,规模仅为17.33亿份。
此时能够募集到10亿份以上已经算是好成绩。5月8日募集成立的天治创新先锋基金规模仅为2.485亿份。
虽然此时基金已经开始密集发行,但是基民的热情却继续走低。
中证登的每周基金开户数据显示,3月24日到3月28日,新增基金开户数为74221户,但是到了3月31日到4月3日,基金的开户数突然暴跌到34138户,整个4月的剩下时间,这一数据一直维持在接近的水平。
“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在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谁都无法估计,我们早有心理准备。”某基金渠道销售人员表示。
“2006年之前,销售基金会给我们奖金,但是去年开始就不再有奖金了,现在总部已经考虑又实施奖金制,但是在现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给奖金也卖不出去。我们担心到最后又变成摊派制。”某券商营业部人士告诉记者。
基金行业重归“迷你”时代,在此背景下,偏股票型基金的发行上限悄然取消。
在指数的大跌中,新基金被赋予“援军”的重任,但是援军的积弱,对于备受煎熬的老基金不无冲击。
4月也是基金信心崩溃的开始,直至4月看多的基金经理仍不乏其人,但是对于更多救市政策的期盼屡屡落空,恐慌开始在基金业内蔓延。4月8日,市场终于发现,仅仅依靠新基金发行这一手段已经不足以维护摇摇欲坠的指数。当天指数收于3612.54点,依然在守望牛市“下半场”的基金经理终于也受不住市场的煎熬,绝望的下跌开始出现了。
此一阶段,某位一直看多的基金经理在基金公司内部的晨会上,其观点突然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变,由一直坚持看多的观点突然就变成了极度看空。“在巨大的压力下,最后看多的基金经理也崩溃了。”某基金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的数据显示,从4月9日到4月22日救市政策的出台,十个交易日里基金净卖出326.185亿元。
这成为救市政策前的最后一跌,但是救市政策并没有彻底扭转基金信心。
但是欢呼声未了,市场很快发现,在大幅反弹行情中,基金不但没有加仓,还出现了某些大规模基金趁机“大甩卖”的迹象。
数据显示,从4月24日开始到4月30日,基金净卖出118.564亿元。其后,基金的抛盘明显减少,但是市场短暂燃气的热情被基金的抛盘浇灭,反弹行情在3800点前偃旗息鼓。
老基金的“不作为”对于新基金销售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于投资者而言,既然基金整体并不看好市场,为何还要买基金?
4月20日开始,救市政策出台,但是这并没有为基民阵营带来更多的生力军。从4月21日到4月25日的一周数据显示,新增基金开户数和此前几周几乎持平,总数为31816户。进入5月,指数横盘震荡,基金开户数却进一步萎缩,5月19到5月23日的一周,基金新增开户数降至23912户。
经过一年的熙熙攘攘之后,基金销售重归冷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