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上海1月9日电 (记者 俞丽虹、高远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已经成为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上海市静安区尝试运用“健康经济学”,鼓励社会参与,把预防为主作为化解这道难题的突破口。
尽管冬季气温寒冷,但67岁的董雪芬阿婆几乎每天都要抽出半个小时,练练“平衡训练操”。董阿婆所在的上海市静安区,老年人口比例接近25%,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到老年人总数的23%,老龄化程度居全市首位。当地卫生部门曾做过监测和调查:全区每年因伤害住院的近400位病人中,约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老年人的各种居家伤害中,“跌倒、摔伤”成为排名第一的健康危害因素。
“我家老头子就跌过跤,手臂骨折,住院一下子花了2万元医药费。”家住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的陈琦芳阿婆说,如今,她和其他150多位老人成了老年伤害防制项目的首批受益者--在专业部门的指导下,医务人员对老人进行综合评估,然后通过“平衡训练操”“传球游戏”等娱乐康复方法以及专家知识讲座,提高老人的反应能力、平衡能力,主动预防跌倒摔伤。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上海市静安区卫生局局长乔忠强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主要有四个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占17%,身体因素占15%,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医疗卫生服务所占的比重仅为8%。可在我国,由于“重治轻防”的现象长期存在,四个因素中影响最小的一块得到的投入却很大。医院的大楼越盖越气派,但不少患者抱怨药价太高、看病太贵;能够应对快节奏、高强度工作的年轻白领,对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却知之甚少;卫生部门驾轻就熟地管理医院,卫生局长成了大小医院的“总院长”……
“我们力图改变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乔忠强表示,政府对于卫生事业的投入必须在如何分配使用上认真思量,研究怎样用好每一分钱,用尽可能小的投入得到尽可能大的产出。“不能等到患者生病住院,才考虑降低诊费、药费,而要让百姓尽量少生病,不生大病,从源头上减少维护健康的成本。”
依照这一思路,静安区成立了卫生、环保、教育、体育、工商、食药监、老龄委、社区管理等30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健康城区创建工作办公室”,统筹协调。开辟公共绿地、改善环境质量、推广校园饮食安全教育、开展“人人参加健身,人人掌握救护技能,人人知道自己的血压,人人参与无偿献血,人人养成健康行为”系列活动……成员单位各施其能,但目标相同--积极维护每个人的健康权益。
在老年伤害防制项目中,卫生部门充当主力军,组织开展老年人平衡训练。相关部门则紧密配合,给辖区内的人行道铺上防滑地砖,对1万多幢老式居民住宅内的杂物、管线进行整治,加强对118处社区健身点的器械维护保养,把容易导致老年人跌倒摔伤的各种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据统计,静安区老年人意外伤害的死亡率已从2003年的140.69/10万人,下降到102.48/10万人左右。
“1998年,我们的社区预防保健经费是平均每人8元钱,现在达到平均每人50元钱。从政府投入来看,预防保健的投入比重已经超过了基本医疗。”乔忠强说,“除了老年伤害防制项目,针对重点人群的一系列健康危害因素干预项目,如儿童磨牙窝沟封闭、白领血压监测等都在酝酿、推行之中。”
从“重治”到“重防”,从“管医院”到“管健康”,观念和资源配置上的转变,带来了明显的收效。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办公室的统计,作为全球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最高的国家,美国用了两年时间,使65岁以上人口的健康期望寿命提高了0.3岁。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刚刚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则显示,与5年前相比,静安区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提高了1.82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