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WHO的统计分析,一个社会,对国民健康的影响力度,医疗占的比重不到10%,最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因素——而生活方式占到了60%!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是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与各种侵袭的致病因子相较量的结果。
当抵抗力强于致病因子时,人体就呈健康状态;当致病因子强过抵抗力时,就处于疾病状态。
直接致病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类:
1.遗传因素:基因缺陷;
2.物理因素:超过人体忍耐程度的高温、低温、缺氧和其他物理伤害;
3.化学因素:摄入超过人体耐受量的毒物;
4.生物因素:有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侵入人体。
日常生活中,除了遗传因素这一项目前还无法控制外,对于后几项,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选择或主动改良自己所处的环境,在危险环境下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工作、生活中小心避开这些致病因子,从而大大减少疾病和伤害的发生。
而人的疾病抵抗力在下列情况下会被削弱、降低:
1.经常超时、超负荷工作,身体劳累,体力透支;
2.不良生活习惯:吸烟、熬夜、吸毒、饮食无规律、沉湎于酒色…
3.由于生存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因素使不良情绪郁积,又未能及时排解,致使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
4.缺乏足够运动,致使器官机能退化;
5.人体自然衰老,以及处于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期;
除了自然衰老和生理低潮期难以抗拒外,其他几个方面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加以改变: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合理膳食,提供人体所需物质和能量,又不殃及相关器官;
3.充分睡眠,适度休闲;
4.调整心态,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这个思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引和框架。具体操作细节则涉及到运动学、营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普遍规律和每个个体不同的健康状况和不同的健康目标。
掌握相关知识,认识普遍规律,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确定自己的健康目标,二者相结合,才能增加行为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少走弯路甚至走入误区,才能在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健康财富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