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婷/文
一位好友毕业后进了保险公司,虽为内勤人员,因为公司的“活动”需要,一个月需完成1000元的意外险销售。她的QQ签名改成:“谁帮我买50元的意外险,我请他吃大餐。”不曾做过销售的她,心急如焚的神态让人甚为不忍。
但自从开始做保险的稿子,见惯了保险营销员以“无法完成当月任务”的借口向熟人“拜托”买一份保险的“案例”。于是即便是好友的心急如焚,也对我毫无杀伤力。
回家与年逾七十的奶奶谈起这件事,不料奶奶竟说:“你应该帮她买一份。”
奶奶说:“当然不是为了出事得到赔偿,但买了就相当于用这区区50块钱帮助那些出了事有需要的人,这是好事。”
我一时讶异不已:连保险是何概念都不甚清楚的奶奶,居然一语道出了保险的初衷。
这让我想起上大学的时候在中大听过的重大疾病保险创始人Marius Barnard博士的演讲。当时对保险毫无概念,对保险营销的种种“话术”也并无了解,只是很单纯地被Marius Barnard博士感动了:大家把少量的钱积聚在一个大储蓄罐里,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应有的帮助,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这些都是保险的初衷,相信人类在发明每一样东西的时候,最初的意愿都是美好的。
在采访过程中接触过保险公司的一些老总,他们都表示对目前投连险产品销售火爆的情况非常担忧:保险的保障功能被弱化甚至忽略了。
有一些投连险销售情况很好的保险公司老总也都并不十分为投连险的“战绩”沾沾自喜,反而担心,一旦市场收益不好,大家又对保险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到时怎么办?
于是挺佩服某些保险公司居然能在投连热中坐怀不乱,依旧我行我素地销售传统寿险,虽然他们不一定就是保险初衷的卫道者,他们考虑的可能更多,但是这种对传统保险的坚实态度,恰恰是目前中国保险业所缺失的。
中国保险业缺失的,还有一个开放的态度,对待大众,对待媒体。在采访中,总有许多保险公司战战兢兢,生怕说错一句话,于是断然拒绝向大众透露只言片语。保险公司与大众之间的沟通了解于是变得异常曲折。其实,大众和媒体都很健忘,即使犯错也很容易马上被下一则新闻淡化,而一个好的态度显然是最重要的。(作者系理财周报保险方向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