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号,马女士收到了来自保险公司的红利通知单,通知单上显示她的保单2006年度分红比例接近1.5%,比上一年度的0.9%略高。在银行一再加息,投资市场大火的情形下,马女士对自己的分红多少有些失望,甚至有了退保的念头。
连续加息 分红见拙
刚刚拿到红利通知单,马女士就在家算了一笔账。从今年2月份起人民银行数度加息,同时从8月15日开始将利息税下调至5%,目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达到3.6%,银行利息的涨幅超过1%。此前从媒体上得知,2006年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达到5.8%,马女士寻思着,收益率上去了,银行也加息了,自己的分红说什么都该往上“跳一跳”。没想到,分红“跳高”水平连银行加息的幅度都无法跟上。
再看看资本市场:从去年下半年,上证指数从2000多点的水平一路狂飙到5300点以上,涨幅令人望而生畏;基金收益也是不断攀高。考虑到这一层,马女士终于开始犹豫:是否该退保,把资金转向其他投资渠道。
事实上,与马女士有相似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上海市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分红险的退保金额达24.12亿,同比增加130.56%,占上半年退保金的60.7%。资本市场收益的高涨和银行连续加息的利率变化没能打开分红的上升空间,让消费者们对分红险的信心开始动摇。
寅吃卯粮 削弱涨幅
数据显示,2006年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水平达到5.8%,然而分红却并没有充分体现出这一收益水平,对银行加息似乎也没有多大反应。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究竟去哪里了呢?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上去是无庸置疑的,但由于前两年投资市场低靡,分红早已经透支了2006年以来的相当一部分利差盈余。按照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必须拿出不少于70%的投资收益用于红利分配,前两年在投资收益低靡的情况下,不少公司为增加客户对产品的信心,提取的额度都高于70%,有公司的提取比例甚至达到90%。在去年投资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为了弥补前两年低收益带来的利差损,在红利分配方案中相对比较保守,分红提取比例也低于往年。
“2006年高收益带来的分红回报,实际上已经提前预支在前两年的红利分配中了。”某保险公司管理人员如是表示。
此外,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大批高利率保单造成的利差损仍然存在,为弥补巨大的利差损,即便是投资收益上升,保险公司在设计分红分配方案时也会趋于保守。
“各保险公司的分红储备金好比一个蓄水库。经历那么多年的市场消沉,难得一个投资大年,收益丰厚,大家都希望能均衡分配。多储备一些水源,为今后长期做打算。毕竟寿险保单大部分都需要长期经营。”某中资公司知情人士透露,前几年的透支和“未雨绸缪”的想法,正是保险公司的分红储备总量增加,单张保单红利却未能立竿见影显现的原因。
谨慎衡量 长期规划
9月初,沪深股指均创出新高,沪指一度站上5400点大关。而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宣布从9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少专家指出央行这一举措不排除再度加息可能。
然而,即便是加息频繁,我国仍未走出负利率时代。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6%,创10年来的新高。高盛高华则预测,8月份CPI的同比增幅将超过6%.对2007年CPI同比增幅的预测为4.5%,2008年CPI同比增幅预测也从3.7%上调至4%。
在保险预定利率上限短期内无法突破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和CPI指数的上扬,对分红险销售压力剧增。分红险虽然对利率浮动和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抵御功能,但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对利率水平短期内频繁浮动变化的反应远不及投资连结或万能险产品那么敏感。
为此,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分红险是通过一种长期封闭式保障储蓄的方式,通过规律性的定期投入,防范意外、疾病等风险对生活的冲击,兼顾一定的储蓄功能。消费者必须认识到,分红险不是纯粹的投资产品,人身保障和长期累计后的回报才是根本。一味追求短期的高收益率绝非分红险的初衷和功能,盲目退保不仅无法实现储蓄收益,更会让自己人身保障缺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