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0|回复: 0

银行存款涌入中国股市引起关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 05: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银行存款数额不断下降,而流失的资金不但没有给国家经济带来根本性利益,反倒给本已火热的股市进一步火上浇油,这无疑是在给中国决策者制造新的挑战。

  中国央行(People'sBankofChina)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中国居民的银行存款总额高达人民币2.26万亿元,但4月份,这个数字骤然减少了210亿元,5月份更进一步锐减370亿元。

  居民存款总额的连续缩水,标志着六年来中国家庭人民币存款首次出现下滑,这与2000年至2006年间高达1.5倍的家庭存款总额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银行流失的这些存款正在涌入股市,中国股市新开户数创纪录的突破1亿户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央行5月份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相比起银行储蓄,中国老百姓更热衷于投资股市和基金。

  在中国发展滞后的资本市场,银行存款仍是一种最安全的投资。

  瑞士银行(UBSAG)驻香港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Anderson)称,从银行取出的钱并未用于消费,这是存钱方式的一种转变。

  有经济学家表示,中国政府可能会采取措施阻止银行储蓄资金外流,至少是拦住那些指向股市的资金。

  分析师认为,中国可能很快会再次加息,这将是中国在约一年时间里的第五次加息。此外,外界对调降已开征8年之久的利息税的预期也越来越强。上述两项措施都会增加储蓄收益,从理论上讲将对股市起到降温的作用。实际上,加息预期已在最近对股市造成了不利影响。

  尽管没有任何人在唱衰股市,不过经济学家称,从银行流出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都绕开了实体经济。由于储蓄资金流入股市只是相对最近才出现,因此最令人担心的一点是这将使家庭储蓄以及购买力受到股市的左右。而今年以来中国股市的涨幅已达到近49%,按国际标准衡量,总体股价水平已经偏高。

  银行存款资金涌向股市,只是过去一幕的又一次重演:资产价格在大量现金投资的推动下大幅飙升。这一次轮到股市,而风险则在于伴随股市过热而来的股价暴跌。面对挥霍借贷资金的投机苗头,分析师发现,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更为积极的行政手段,而不是加息之类的市场导向政策来减缓资金流动。

  MacquarieResearch驻香港分析师保罗?凯威(PaulCavey)称,对政府而言,削弱股市吸引力比增加储蓄吸引力更简单。他认为中国很快会将银行存款利息税现行的20%税率调降一半。

  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个人通常将收入的四分之一存入银行。经济学家认为,如此之高的储蓄率反映出人们对未来教育和医疗保健开支方面的普遍担心,同时也表明曾经的“铁饭碗”在民众心中已不再牢靠。

  在中国,企业存款规模甚至比家庭储蓄更大。世界银行(WorldBank)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Kuijs)称,去年企业存款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维持在接近全球最高水平的47%。而家庭储蓄则相当于GDP的20%左右。

  中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推动老百姓将更多的储蓄资金用于消费,1999年开始征收存款利息税就是相关的措施之一。

  由于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被视为难以长期持续的增长模式,政府此举旨在解放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让中国经济向美国模式靠拢,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美国政府也支持中国的这一做法,并希望借此推动中国老百姓对进口的需求,从而改善两国贸易失衡问题。减少储蓄也有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改变收入几乎完全依靠存贷款利差的现状。

  然而最终促使民众动用银行存款的却是中国股市的火爆行情,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政府并未预见到这一点。就在一个多月之前,政府开始着手提升银行存款的吸引力,采取了包括加息、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以及调高股市交易印花税等一系列措施。

  虽然尚不清楚储户对此作何反应,但股市却出现振荡,交投和新增开户数量趋缓。周二上证综合指数在过去3个交易日中首次收升,收盘涨0.8%至3973.37点。自5月29日到达4334.92点的历史高点后,该指数已回落8.3%,但仍然是2005年7月股指水平的近4倍。

  市场对央行即将加息的担心在政府公布5月份通货膨胀率之后有所加剧。中国5月份通货膨胀率高达3.4%,创两年来最高水平。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有可能收紧银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5-1-23 10:41 , Processed in 0.09105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