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52|回复: 3

理财周刊封面文章:富足退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31 07: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老年生活健康、快乐和富足。在社保养老金只能糊口,独生儿女无力提供经济扶持的状态下,根据我们的粗略计算,一个大中城市的居民若要使得退休后生活品质比比较有保障,一般需要自筹的资金缺口在100万元左右,夫妻二人需要的资金约200~250万元。因此,只有及早行动,选择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才能更好地助你在未来享受富足的退休生活。

  老龄化社会的不期而遇让退休生活越来越现实地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或许你现在正年富力强,在职场奋力打拼,但你是否曾想过,人的一生中,前20年接受学校教育,中间30余年在职场打拼,最后的20余年就是你的退休生活了。按照目前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居民的平均寿命80岁左右来计,退休的日子占到一个人生命的1/4之多。如此漫长的岁月,如何过得富足而精彩,你能不考虑吗?

  想象一下,退休后的你会生活在怎样的图景中。每天仅仅是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长吁短叹,孤单地用面包屑喂鸽子获取老年生活的乐趣?还是清晨到公园练练太极拳跳跳扇子舞,早间“伺候伺候”自己的花鸟鱼虫,中午快乐地睡上一觉,下午与老友或是对弈或是玩转功夫茶,晚间牵着老伴的手去音乐厅听一场小型音乐会,每个季节寻找不同的出游方向?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斩钉截铁回答说:当然是后者。毫无疑问,悠然、富足地度过退休岁月,是很多人的梦想。

百万资金是富足的门槛

  谁不愿意退休之后,仍能拥有一副比较健康的体魄,不必为生活费用操心,不必因为自己生病而增加子女的经济负担,每天只要参加一些文娱休闲活动,享受享受天伦之乐?

  可是,若要享受富足的退休生活,摆在大家面前最现实的一道门槛就是必须要有足够多的资金做基础。这“足够”的资金到底是多少?

  我们不妨粗略估算一下,目前一个城市居民从退休后到百年终老之时,想要依靠自己的收入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到底需要多少钱?

  按照目前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中城市的生活水准,一个老年人若要过得比较富足,不仅要满足日常的生活开销,还要有一些旅游、文娱等费用支出,还有一些医疗保健费用支出。  

  具体来算算。退休后,人们在饮食、衣物、交通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会急剧下滑(因为不再经常为了应酬下馆子、买衣服和上下班),所以日常的基本生活开销(衣食住行水电煤等物质生活类)每月差不多1500元左右就有品质保证了,一年也就是1.8万元左右。日常的文化娱乐(包括书报阅读、体育锻炼、听音乐看戏剧、下棋打牌等各种精神享受类)每年估算为3000元。每年1~2次的国内旅游,一年差不多要3000元,每两年参加一次境外游,一次境外有1.5万元左右,平均到每年差不多7000元的境外游费用,那么平均每年总的旅游费用大约需要1万元上下。退休以后大多数人总有些慢性病,还要有一些日常的养老保健品费用支出,在不出现急性大病的情况下,每人每年的医疗保健费用支出我们估算其为3000元左右。看来,一个身体健康的城市老人,退休后想要保持比较富足的生活状态,一年3.4万元是必需的。

  那么,退休后这样的生活差不多需要维持多少年呢?

  我们知道,现在城市女性的退休年龄为55周岁左右,男性一般在60周岁退休。按照最新的统计数据,北京和上海的居民平均寿命均已经超过了80周岁,广州居民的平均寿命超过了78周岁。即使不考虑未来预期寿命的提高因素,仅仅按照目前的数据来计算,城市居民的退休岁月平均也要有20年(男性)。

  如果按照一年花费3.4万元,退休岁月20年计算,那么一个人若要退休后过得比较富足和得心应手,至少需要68万元。同时考虑到70%的人都有可能罹患大病,目前大病的平均治疗费用以12万元左右计算,那么富足养老至少需要花费80万元。

  但必须提醒各位的是,这个80万元是没有考虑一丁点儿通胀因素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胀因素长期存在,即便是按照3%的较低年通胀率来计算,上述68万元的总花费就要被改写为91万元,再加上大多数人未来都可能碰到的大病费用支出,100万元大关就将被轻易突破!

女性养老资金压力更大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女性的退休压力更大。

  一方面,女性的退休年龄早,但预期寿命却要比男性平均高出3岁左右,等于说,女性的平均退休岁月要比男性多出7、8年,女性的养老总花费因此平均要比男性高出三分之一!按照每年花费3.4万元,退休岁月27年,通货膨胀率年均3%的速度来计算,女性富足养老所需资金需要138万元!加上大病费用,女性要实现富足养老,看来至少需要150万元!

  而且,女性工作时间要比男性少5年左右,养老开始的时间要早5年左右,相当于可用于养老储备的时间少了5年!

  另一方面,女性由于在职期间的工资收入普遍比男性要低,所以她们的社会基本养老投入额比男性较少,她们退休后所获得的社会养老金就普遍比男性要低不少,这也会造成女性养老压力更大。

  在这个估算过程中,我们没有将多数老年人愿意将一部分财产留给子女的因素。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今后人类的平均寿命还将进一步被提高,对于如今尚未退休,特别是中青年人群而言,将来你所面临的退休岁月肯定要比如今退休族更长,你所需要储备的富足养老费用只会在今天得出的这个数字基础上增加,而不可能是降低。

三分之二养老金靠自筹

  可见,对于大中城市的老年夫妻而言,想要退休后生活富足无忧,养老储备约需200~250万元。这么一笔大的资金需求,你自然要提早准备!那么,这些钱该从哪里去筹措?

  社会保障可能是大多数人依靠的对象之一。现在大多数城镇居民都已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大多数人在退休后,都可以每月从政府手中领取一份属于自己的社会养老金。但是社会养老金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参保者退休后的基本温饱生活所需。

  看看目前的情况,差不多就能推断出今后的状况。我们在前文计算过,一个城市退休人员差不多每年需要3.4万元的费用(不计大病因素),才能过上比较惬意、富足的生活,但即使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发达的上海地区,退休人员的平均月养老金也只有1200元左右,差不多刚好是前述费用预算的三分之一。

  我国的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新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只有58.5%,这个替代率是针对全国所有参保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言的,对于大中城市居民而言,特别是对于职工工资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居民而言,这个替代率会更低。根据本刊的测算,在2006年社会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实施后,对于目前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年轻人来说,今后养老金替代率大约只有30%左右。而且,由于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可以预计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不断减少,这会导致将来社会能够提供的养老财务支援能力更加下降。所以说,社保提供的养老金只够退休人员糊口,距离我们想要达到的“富足养老”理想还很远。

  靠孩子支持养老费用,提高退休父母的生活质量?这在今后和未来几十年似乎也不可能。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加上计划生育的影响,未来的一对夫妇可能要照顾四位老人甚至六位老人,子女也将不再能够成为未来养老的依托。退休之后,不必操心孩子的住房,不必成为孩子的“啃老”对象,就算是不错的了。

  综合种种因素,若想富足养老,在漫长的退休岁月中维持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品质,看来还有三分之二的资金缺口,尚需要个人努力筹措。

三大途径筹备资金

  既然是“富足养老当自强”,还不赶快寻找有效途径来筹措退休后所用资金?!

  到底该如何筹措,我们结合理财专家的意见,在此给出两种思路和三大主要途径。

  一种思路就是在退休之前,你已经拥有了一大笔钱足够供退休后丰裕生活所需;另一种思路就是你在退休后的每个月或是每年,可以得到一笔足额的现金流入自己手中。

  遵循这样的筹备思路,大家就可以找到退休前储备一大笔养老基金(主要是各类金融资产)、购买商业保险和持有投资性房产这三大典型的养老金筹备途径啦。

  面对这大类典型的筹备途径,到底选择哪一种,每个人不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这三大途径的特点,个性化进行选择。

  在临近退休前,就已经通过银行储蓄、基金、债券和信托等金融工具,储备了退休后二三十年富足生活所需的总有费用,这是很不错的办法。但这就要求你在工作期间就开始行动,并在青壮年时期就经常从各类生活支出压力(如房贷、教育等)中匀出一部分钱用于养老储备。如果你的子女教育和房贷、车贷压力较重,很可能会在这几大理财目标中发生冲突,比如对青壮年时期的生活品质产生影响,或是影响养老储备提前实现的可能性。同时,这样的储备方式,对个人的日常储蓄毅力要求较大。

  购买商业保险,比如养老年金保险、万能险,通过青壮年期每年缴付一定的保险费用,待到退休后每月领取一笔养老金,这当然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商业养老保险金的最大特点是能按期稳妥领取。而且,如果你选择的是终身保险,那么就可以“活得越久,领得越多”,有效抵御长寿风险。同时,如果购买了一些终身健康医疗保险,更可以为老年的疾病费用支出助上一臂之力。但是,目前阶段的保险产品也存在预定利率较低、费用率设计较高等缺点,这就让会将来商业保险金对于富足养老的助推力功效有所降低。

  如果是通过在青壮年时期投资一套甚至多套房产,包括民用住房、商铺或写字楼,那么将来既可以享受房产的增值潜力,也可以按期获得一定的租金收入,可以说是两全其美之策。但是,个人房地产投资一方面是投资门槛较高,动辄需要二三十万元的首付款,如果选择按揭每月的还款额也不低;另一方面如今房价居高不下之际,如果介入房地产市场可能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数年或几十年后自己退休之后,原来购买的房子增值可能性虽然较大,但也不排除贬值的可能;再者房产的变现能力较差;如果是用来出租,退休之后房子管理上也要花费较多精力和成本。

多元化手段进行资产配置

  在全面分析了各种养老资金筹措途径的优缺点之后,希望大家都能有建立起一个资产配置的观念。

  所谓资产配置的观念,主要就是提醒大家要对家庭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做好综合考量,做个比较全面的安排和配比,不要因为特别偏好某一类投资工具,而增加未来养老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比如,如果过分注重房产投资养老,家庭中缺少流动资产(储蓄、基金等金融资产)的配置,那么万一在养老过程中发生一大笔紧急用度(如突发意外或疾病),手中缺乏可动用的流动资金,那么就会陷入困境。又比如,如果青壮年期间特别偏好高收益的投资工具,大部分资产全部配置在股票、基金等方面,从未安排过家庭保障,由于这些工具价值波动变化过快,亏损的概率也较大,那么到了临近退休之际,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养老金储备计划根本无法顺利实现,此时就会感叹如果有一部分稳定的保险养老金来源,自己的养老就不会那么被动了。当然也不能全配置成保险,保险资金的流动性毕竟不高,退保存在一定的损失。

  总之,为了顺利实现为了优质退休生活而进行的养老资金储备计划,最好能够运用多元化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工具的长处,尽量避免使用单一手段,才能助你真正实现富足退休的梦想!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07: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耐力复利双作用 资金储备越早越好

  要想在退休后喝到源源不断的甘泉,离不开年富力强时的努力“掘井”,凭着储蓄毅力和投资复利,在退休前你也可以拥有一笔充裕的养老储备。

  或是环游世界,坐拥于山水间,当一回迟暮里的徐霞客;或与小辈嬉笑逗乐,承欢膝下,共享天伦之乐;或同老友品茶聊天,琴棋书画,无限美好尽在夕阳。在生活节奏加速的今天,这样的富足养老生活,日益成为众人的期待。

  可是,要想成就未来生活的这番遐想也并不容易。按照前文我们粗略的计算,想要支撑起富足的养老生活,需要的资金可不谓少矣。要想在退休后喝到源源不断的甘泉,离不开年富力强时的努力“掘井”,凭着储蓄毅力,早日为自己筹划一笔充裕的养老金必不可少。

养老储备越早越好

  谈到养老金的筹划,不少人都觉得这是个五十岁时才需要考虑的命题。对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事业刚刚开端,建立小家庭,过上“有房有车”的生活是他们的首要目标;跨过四十不惑,事业有所成就,子女的教育和未来是他们的生活中心。只有进入了半百,渐生华发的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哦,是不是该为自己的养老做做打算了?

  其实,如果当你跨过了五十岁的门槛,才开始重视自己的养老问题,要想实现理想中的富足养老,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对于五十岁的人来说,已经经历过了事业上的巅峰,想要在收入上有大幅提升,已经不像三四十岁时那么容易;而且距离退休的时间不多,出于养老资金安全的考虑,也不允许你从事太多的高风险投资,投资回报率势必不会太高,“钱生钱”的速度自然也会放慢。

  而假如你提前10年、20年,把养老作为一项重要的理财目标来考虑,每个月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养老金的储备,在“复利”这个神奇工具的作用下,你所需要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就大不一样了。

  我们不妨让数据来说话,看看提早储备养老金,会对我们的财富积累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案例】小王今年刚过而立之年,就职于一家中型企业,妻子和小王同龄,俩人的家庭月收入目前达到了12000元,在上海这座城市里也算得上是“中产”了。和每一对年轻夫妇一样,他们不希望自己的老年生活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平淡。“保障衣食无忧是不够的,关键是能够在退休之后也能够保持生活的品质,在老年的时候也可以和时代保持同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小王这样描述。为了实现这样的生活目标,小两口决定从现在就建立起一笔养老储备金。根据他们的测算,两人在25年之后,也就是他们退休的年龄,至少需要160万元的资金积累。

  “不过,我们刚刚买了房,银行账户上的资金不过区区几万元,160万元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似乎有些遥不可及。”小王似乎又有些无奈。

  那么,我们不如帮小王夫妇来算一笔账,看看实现这个目标究竟有多难。我们假设小王夫妇的养老金储备可以获得6%的资本回报,那么从现在开始,小王夫妇每年需要投入的养老储备资金为29162元,25年后就可以达到160万元这个目标。平均计算下来,他们每个月需要投入的资金不足2500元,这对于月收入过万元的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更何况,他们现在还年轻,未来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即使考虑进子女教育和其它的生活目标,每个月2500元的养老金投入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可是后推10年,假若小王夫妇从40岁开始才打算进行养老金的储备,得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从40岁到55岁退休,中间经历15年,依然按照6%的投资收益率来计算,他们每年需要投入养老基金68740元,即月均投入5700元左右,才能够在55岁前达到160万元的养老金目标。但是5700元这个月投入,对于小王夫妇来说,可能就有点“吃力”了。

  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到,养老储备的建立越早越好。一般来说,对于普通收入的家庭来说,过了30岁这道门,就应当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养老金的筹划。这样,通过一个长期、稳定的养老投资计划,细水长流,即使你的收入并不算高,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富足养老”的梦想,也依然可以实现。

建立养老储备专户投资

  与海外一些“零储蓄”的现象相比,我们国家的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很多家庭会留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储蓄资产。其主要的目的,一是为了家庭重大支出,二是负责子女教育,三就是考虑到养老资金。不过,在这些家庭中,一个很常见的做法是把所有的资产集中在一起,很少会设立专门的账户管理自己的养老储备金。

  集中管理资金,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容易产生的弊端就是容易重视家庭的短期目标,像买车、买房,而忽视了像养老这样的长期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养老储备金就被逐渐侵蚀掉了。

  一个很普遍的例子就是子女的婚嫁房。由于房价居高不下,很多年轻人在就业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无力支付购房首付。因此很多婚嫁房的首付都是由双方父母来“赞助”,由子女自己偿还房贷。而父母们出于让儿女居有定所的需要,也会毫不犹豫地从家庭资产中拨出大笔的资金。于是,原本看上去还算丰厚的资产,在儿女的婚嫁之后遭遇了“瘦身”,原该从容的养老生活也因此停留在了“梦想”的层面。

  因此,为了真正实现“富足养老”的目标,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学会进行养老储备金的专户投资非常有必要。我们的建议是,对于已经建立起积累的家庭来说,可以划拨出一定的份额,指定为养老储备金,而日常的积累也可以不断投入到这个账户中,以达到壮大养老储备的目的。

  【案例】身为一名会计师,罗先生对自己和太太养老的问题非常重视。“辛苦了一辈子,总希望自己在退休时拥有一份从容。”他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为退休养老做计划,把会计师的严谨也带到了养老账户的管理中来。

  “这和企业经营的道理是一样的。企业如果要购置新的设备,肯定会进行资金的预提,而不会把资金通通留在一个账户上,用多用少自己都没有数。”罗先生这样解释。“我太太的收入一般,月均4000元左右,基本符合我们养老储备的需要。”所以,在罗先生家,一应支出均由罗先生来承担,太太工资卡上的钱则全部留做养老储备。“如果停留在银行储蓄上,收益未免太低了一点。我帮太太的银行账户开通了定期定额投资基金的功能,每个月10号就会转账过去,这笔钱我们约定好退休前谁也不能动。”罗先生,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对养老资金的情况一目了然。他们会定时查看账户,看看养老资金的状况。“像去年基金收益比较高,我们养老资金也增值了不少,我就和太太说,看来我们可以提前几年退休了。”他笑道。

  当然,作为父母,子女的教育也是罗先生和太太所关心的问题。每年年末,罗先生有一笔不低的年终奖,这笔年终奖的投向就是用女儿名字开设的银行账户。他觉得,这种分账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处理好“养老”和“子女教育”这两个问题。

阶段性调整投资风格

  只要早早建立起了养老规划,凭着储蓄毅力,实现富足养老离我们就不遥远。不过,要想让自己的养老账户按时完成既定目标,还离不开我们的辛劳“耕作”,这就是选择合适的产品进行投资,借助“复利”这个工具,让养老备用金实现增值。

  那么你准备采用什么样的投资方式,让你的养老账户快快长大?在目前的投资市场环境下,相信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选择——股市。的确,从去年的牛市行情启动之后,股票投资者从中的获益颇丰,很多人从中尝到了“甜头”。可是,在养老储备金的投资中,单纯寄望于股票等高风险的投资产品就不可取了。毕竟,养老储备金担负着你退休后生活的重任,万一有什么闪失,富足养老的愿望就堪忧了。

  那么如何投资你的养老储备金呢?比较合理的操作思路是——对养老储备金的投资进行组合,同时按照自己的年龄与退休时间,逐步调整组合中高风险投资与低风险投资的比例,使得整个投资组合的风格从积极过渡到稳健,而在临近退休时养老备用金的投资则以保守为主。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你是从30岁开始进行养老金的储备,那么在30~40岁这个阶段里,储备金的投资可以适当地承担一些风险,以博取更高的收益回报。像股票、股票型基金等,都是可以较高比例参与的投资产品。跨过了40岁,这种高风险投资的比例就要降一降了,可以考虑将一半以上的资产转换成债券,或是投资于一些平衡式基金。要是你已经年过半百,奉劝你为了自己即将来临的富足养老生活,从积极投资的前线上退下来,把收益固定的债券和此类型的基金作为养老金的“保护神”。

  在正式退休之后,我们对养老金的投资则不应再寄托于“增值”,而是应当全力“保值”了。一般在这个时候,养老金投资只要保证战胜通货膨胀率就可以了。现在有这么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反而对高风险投资更加热衷,“银发投资”非常活跃,在不少证券营业部的大厅里、银行新售基金的长队里都活跃着很多老年人的身影。他们中的不少人是拿着自己的养老钱,希望到牛市上博一记。其实,退休后如此激进投资并不可取,这是因为对于退休老人们来说,他们的财富创造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已经很低,身体健康也经不起市场波动的考验。投资风险总是与收益成正比的,如果投资不利,那么老人们的迟暮生活也要受到很大的影响,富足养老甚至会变成泡影。

  在目前的市场上,已经推出了一些适合养老的投资产品,它们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就是按照投资风险与投资年限成反比的原理,将投资风格逐步由积极转换为平稳。如汇丰晋信所推出的“2016生命周期基金”,在投资期内会逐步在基金投资标的中降低股票的比例,提高债券的比例。通过这种看似机械的设计,可以保障投资风险随着投资人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在保障一定收益的同时,确保了投资者的财务目标不会受到影响。在海外的一些养老基金的设计中,也是应用了这样的原理。对于没有太多时间研究投资市场的人来说,选择类似的产品,也是培育养老储备金的一种途径。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0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年轻投钱老时用 商业保险稳定牢靠

  商业保险特点鲜明,天然具备参与长期养老金储备计划的优势。而且,保险养老的回报水平比较容易测算,保险又是一种强制储蓄工具,因此用商业保险辅助养老,比较可靠。

  “选择什么富足养老手段?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利用商业保险。”今年37岁的周女士是采用保险来辅助养老的忠实拥趸,她告诉记者:“前年我帮先生买了一份平安的钟爱一生养老计划,现在每年投入9000多元,投入20年。到他60岁退休以后每个月可以领取900元养老金,养老金每三年递增5%,保证至少让你领取二十年,而且是终身领取型的,活得久,领得多,88岁还有一笔10万元的贺岁金,同时这个养老计划中还含有一份重大疾病提前给付的保障和分红增值。我觉得蛮好的。”

商业保险养老五大优势

  “为什么选择保险来辅助养老?”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周女士沉思了片刻。“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比较简单可操作吧。你看,不管是股票,还是房产、基金,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行情、政策、走势什么的,判断买进或迈出的时机,等于购买之后要一直关注着,不然不放心,总怕错过了什么。保险就好一点,只要确定了要买什么产品,投保之后只要每年按时缴费,基本上就不需要做什么的,资金打理这样让人操心的事情都可以交给保险公司去完成,挺好挺省事。”

  原来,周女士最看重的是保险养老方便可行。这让记者想起保险业界的一个“戏说”:和其他投资理财工具相比,保险就像一架“傻瓜相机”,只要按下快门,照片自然成像,也许照片质量不算太好(回报不算太高),但总体还是比较稳定可靠的;而其他理财养老品种可能是专业相机,理论上能获得更好的照片效果(回报较高),但如果操作者技术不到家,拍出的照片质量可能比傻瓜相机还不如。

  “再者,我觉得保险养老的回报特别明确,只要确定自己希望在退休后每月从保险公司领到多少养老金作为补充,就可以让保险公司帮助计算出我们需要购买的额度和缴费时间,到了约定时间就可以开始按月领钱了。”周女士提出了第二个自己比较认同的优点。

  的确,如果采用保险来辅助养老,退休之后每月或每年能从保险公司领到多少养老金是非常明确的,这样就能对通过保险来辅助养老的比例情况做到“心知肚明”,如果发现自己的养老计划尚有缺口,也可以及时补救。比如,周女士预计自己退休后除了社会基本养老金,每个月还有2000元的养老金缺口,而她自己目前拥有的保险到时候能每月为她提供1000元的回报,这样等于只要另外再筹措1000元左右的资金就可以了。而其他理财品种,很难比较精确地预测出一二十年,二三十年以后的收益情况,无法给予肯定和确切的回答,很难由个人来控制。当然,由于回报相对固定可计划,保险的收益率水平相对就低一些。

  “对,收益率也需较低,但风险也相对低,这可以算是保险的第三个优势吧。”面对记者的疑惑,周女士自己倒也心宽得很。作为养老资金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追求本金安全、适度收益、抵御通胀,这与一般资金投资追求收益较大化的原则有所区别,所以低风险、收益一般,反而可以作为保险辅助养老的一个优势存在。

  “保险可以强制自己储蓄。”周女士又提出一点。的确,青壮年时期有很多的花钱渠道,如果不强迫自己为了将来养老而预先做点准备,那么钱花了也就花了,老年生活最终没保障。保险恰恰有一个强制储蓄的特点,必须按时定量交保险,养老安排就比较有计划性。而且,由于退保损失会比较大,因此人们会慎重考虑“毁约”问题,从而就带有了较大的强制性和资金使用特属性。这个特点对于平常消费倾向明显,储蓄率低、投资习惯较差的人群而言,特别有一种“他律”的效果,显得更为稳当,更有效力。

  “养老储备是一项长期的理财计划,通过复利滚存计算收益的保险,也是储备时间越久,效果越佳。这两者比较容易匹配。”记者帮助周女士找到了保险辅助养老的第五大优势。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效力”,“复利的魔力”通过保险可以得到明显的体现。而且,终身型的养老保险能够让人活得越久,领得越多,可以部分解决退休后“活得太久”带来的经济压力,这一特点是其他任何理财工具都无法实现的。

择机购买固定利率养老险

  如今,市场上可供辅助养老的保险产品形态已经越来越多,包括传统的固定利率养老险、分红型养老计划和万能型保险等。

  如果是选择购买固定利率的养老年金险,最好是在高利率时代买,那样会比较有“威力”。

  “我有个忘年交,1997年买了中国人寿递增型终身养老险,从2017年也就是60岁开始年领12000元,且每年5%递增,每年缴费才6156元,今年已经缴满最后一期保费了。因为那时候利率比现在高很多,好像有8%、9%的样子。”谈起别人买到的好险种,周女士不免有些羡慕。

  不少读者可能还记忆犹新,1996年,我国的银行存款利率高达10%左右,当时的养老保险产品年利率平均达8.8%,如果那时购买固定利率的险种,回报率是非常之高,辅助养老可谓“事半功倍”。

  不过,随着后来央行多次降息,长期储蓄型寿险的预定利率被调低到了2.5%,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变动。这样一来,固定利率养老年金险就显得有些“落伍”,养老险抵御通胀的功能和魅力被削弱了。由于保险是复利累积收益,购买时间越早、保费越低、预定利率越高,回报就越高,辅助养老的功效就越好,所以购买传统固定利率的储蓄型养老险,时机很重要,自身年纪轻、内含利率较高的时候是最佳购买点。

低利率时期可选分红或万能型

  不过好在保险产品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如今低利率时代,可以选择分红或万能型的保险产品,作为辅助养老的手段之一。

  分红型养老年金险和传统固定利率的养老年金险一样,也有个保底的预定利率,但这个利率比传统养老险稍低,一般只有1.8%~2.4%。但分红险在预定利率之外,还有不确定的分红利益可以获得。其分红又分为现金分红和保额分红两类,现金分红每年可直接兑现,保额分红从长期积累的角度看保障作用更为明显。这类产品适合对长期利率看涨、对通货膨胀因素特别敏感的人群。

  万能型寿险作为一种长期的理财手段,由于偏重账户累积,而且部分提取账户资金的手续便捷灵活费用也低,因此也可以用作个人养老金的积累和使用。这一类型产品的投入保费在扣除部分初始费用和保障成本后,剩余部分全部进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部分也有保证收益,目前一般在2%~2.5%左右,有的也与银行一年期定期利息挂钩,这两年宣告的年利率大多在3.25%~3.6%左右,收益部分也是复利累积。由于万能险保额可变、缴费灵活的特点,比较适合收入缺乏稳定性的中高收入人群通过不定期投入保费来实现财富累积。

  投资连结险是各型产品中投资风险最高的一类,当然风险与收益同在,也是最有可能获得较高收益的一类。它也是一种长期投资的手段,但不设保底收益,保险公司只是收取账户管理费,盈亏由客户全部自负,被喻为“披着保险外壳的基金”。投连险可为客户设立不同风格的理财账户,其资金按一定比例搭配投资于风险不同的金融产品。投连险投资性较强,风险高,适合风险意识强、收入较高的小部分人群。

为养老安排适当的终身健康医疗险

  如果说养老年金类保险是为了富足养老“开源”,那么终身健康医疗保障就是为了富足养老的岁月“节流”。因此,除了选择储蓄类险种为富足养老的资金缺口作补充性安排,为了能够退休无忧,还应该准备一些能够保障终身的健康医疗类保险,以化解退休后极可能面临的大病治疗费用支出。

  目前终身健康医疗类保障产品主要有终身重大疾病保险、终身医疗补贴保险、终身医疗账户型保险,长期看护险等。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家族病史、现有身体状况来进行不同的安排。

保险金占养老缺口三到五成即可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再强调一句,通过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而获得的养老金只是全部养老规划的重要一环,不妨和房产、基金等其他投资工具搭配使用。所以在选择养老保险计划时,应充分考虑目前的收入水平,并结合自己的日常开销、未来生活预期、通过膨胀等因素,做出合理的选择。专家建议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所获得的补充养老金占未来所有养老费用的20%~40%为宜,也就说是占到今后个人养老金缺口的30%~50%就差不多了,每年的养老储蓄类保费支出不要超过目前年收入的8%~10%,养老疾病保障类保费支出不要超过目前年收入的5%。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07: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租增值两不误 第二套房攻守兼备

  第二套房养老的核心就是房产的收益性和增值空间。房产的出租可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弥补养老金的缺口;而且房产可以免受通货膨胀的侵蚀,可以作为养老的保障。

  谈到“以房养老”,人们肯定会联想起一度引起颇大社会反响的“住房逆按揭”提案。

  以“住房逆按揭”为基础的以房养老思路来源于海外,而在大量“房子富翁,现金穷人”的美国最为盛行。简单地说,“住房逆按揭”与银行住房按揭的思路恰恰相反。老人们可以把自己名下的房产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或是其它的金融机构,由此每月都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等老人过世之后由金融机构收回房屋的产权。这样,依靠房产,老人们就可以得到一笔稳定的养老收入,以弥补养老金的不足。而且,在获得收入的同时,老人们保有对房产的使用权,他们可以一直居住在自己的房产中。在老龄化日益严重和老人大多独立生活的西方国家里,住房逆按揭不啻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理想途径。

  不过,就我们国家的情况而言,现在推行“住房逆按揭”还缺乏有利的市场土壤和根基。一是住房逆按揭对于保险精算的要求较高,金融机构目前还不具备推出这一产品的数据基础;同时,住房逆按揭涉及到房产价值的评估和预测,抵押房屋的管理和维护,房屋后续交易的管理,这不是银行或是保险公司就可以单独完成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注重家庭的社会观念中,人们更加希望将自己的财产传承给子女而不是给金融机构。

  但是,在我们的富足养老计划中引入房产投资,并非不可为。作为一种长期的保值工具,通过第二套房作为自己富足养老的依靠,仍然有着很大的潜力。

房产养老“退可守,进可攻”

  第二套房养老的核心就是房产的收益性和增值空间。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房产兼具了这两个特点于一身。房产除了自住之外,可以用于出租,这样投资者就可以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而且就长期而言,房产具有很强的保值功能,尤其是在10年、20年之后,房价可以随着通货膨胀而向上调整,可以保障自己的财富不会受到通货膨胀的侵蚀。在一些土地资源有限的城市,选择好地段的房产还有不错的升值潜力。

  正是由于房产这种“退可守,进可攻”的特性,以房养老可以看作是富足退休的一道“防火墙”。很多中产人士在给自己准备养老金之外,都会考虑添置一套房产用于抵御外来风险。

  他们的考虑是,在正常的情况下,房产可以用来出租,每个月稳定的租金收入,就是自己退居二线后的另外一笔退休金,可以弥补退休之后原有收入与社会养老金之间的缺口。这样,人虽然退休了,可是收入没有退休,依然可以保持工作时高收入的生活水准,过着体面的养老生活,而房产还可以作为一份财产留给子女。

  如果天有不测风云,在养老生活中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还可以将房产变现,从中获得大笔资金以保证自己安度难关。房产的保值效应,至少保障了这笔投资不会落后于通货膨胀的步伐。如果投资得力,说不定还能从中获得一大笔增值收入。这样退休生活就可以“老而无忧”了。

养老房选择有门道

  作为“养老房”,房屋的选择就和我们平时选择自住房有所不一样了,在选房的过程中你应该充分考虑到“以房养老”的特性。

  首先,要保证“养老房”稳定的出租收益,地点的选择非常关键。交通便利、靠近成熟商圈和办公区域是此类房产的首选。毕竟年轻白领是租房客中最稳定的组成部分,即使租金价格高一些,他们也愿意选择离办公地点较近、周围配套生活设施齐全的房源。

  面积和户型也是在选择“养老房”时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40平方米~80平方米的小户型更加适合作为投资对象。一是因为房屋的总价低,不会给投资人带来过大的经济负担;其次,小户型的房产适合出租需求,尤其是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在买房前的过渡期都愿意选择此类的房源。而且现在这样的房产越来越少,市场的稀缺性决定了出租空置率很低,可以保障租金收益的连续性。

  同时,符合这些条件的房产在出售时,也相对更加容易。与其他的资产相比,房产的流动性并不占优势。而地点好、户型小的房产则或多或少可以弥补房产投资变现慢的劣势。作为“养老房”来说,这一点显得尤其地重要。

  此外,如果是为了养老而进行房产投资,你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应当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尤其是要注意在老年之后便于对出租房进行管理。出租过房产的人都会深有体会,管理出租房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了定期催收租金,房屋的水、电、煤等费用的正常交收都可能要劳驾你督促着。有时候,还需要分担出不少的精力来应付房内设备的修理和房客的需要。因此,如果不想被这些琐事太多地打扰你的富足养老生活,最好把投资房选择在离自己的住所比较近的区域,节省管理出租房的时间。当然,你也可以支付一定的费用,委托一个牢靠的中介帮你进行管理。

“以房养老”门槛不低

  房产投资所具备的收益性和增值性,为实现富足养老的生活提供了一道“防火墙”。不过,以房养老的方案并非人人都适用,这也是你在制定养老计划时候必须考虑到的。

  比如说01年左右,房产的价格还不高,买一套房拿出十万元做首付、装修就足够了,每个月的还贷额也完全可以由租金来偿还,很多人都具备购置第二套房的能力。但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扬,想要投资一套地点好、户型佳的房产就不那么容易了。以上海市为例,选择这样一套房产,以60平方米来计,总价至少需要七八十万。根据房产调控政策,第二套房所需要支付的首付成数也会有所增加,加上必要的装修,这就意味着投资者必须一次性拿出25万-30万的资金,“以房养老”的门槛大大抬高了。

  因此,对于“被动型”以房养老的人,比如他们在以前房地产价格较低的时候,已经购置了第二套房;或是在房改过程中,以低价购买过单位公房,后来出于改善住房环境的需要又购置了第二套房,他们不妨把此项不动产投资作为未来富足养老的依靠。而新的“主动型”投资者,想要实现“以房养老”,则需要审时度势,在自己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实力之后,选择合适的房产购入时机。

  由于以房养老的门槛高,一次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希望实施这种养老计划的人,一定要注意安排好自己的财务规划。首先,购房首付、装修中所需要的大笔资金,不能影响到正常的家庭财务。假如你把多年来的储蓄都投资于某套房产,而使家庭支出、子女教育受到影响,这样的安排无疑是不合理的。其次,在还款计划的安排上,最好在退休前就可以完成全部还款,否则就成了“以老养房”,无法实现我们用租金收入获得退休补贴的初衷。对于第二套房每月的还款额,比较合理的标准是,还款额与租金收益相当,基本上不要对家庭的现金收入产生影响。这样,在支付出一大笔购房款之后,投资者还有继续积累的实力和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以房养老作为“防火墙”,是我们在计划富足养老生活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毕竟,房产在变现性上有着先天的弱势,无法像其它资产那样及时地变现。因此,在房产之外,给自己储备一份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金必不可缺。否则,纵使你有百万豪宅,也可能只是一个“房子富翁,现金穷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4-11-14 14:28 , Processed in 0.1580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