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贺莉丹 上海报道
12月9日,已持续一周的雾霾天气依然笼罩上海。当天,上海气象部门继续发布空气中度至重度污染预警。
在过去一周,上海在12月2日、12月6日两次出现了六级重度污染天气。其中 12月6日这天,上海更创下空气质量指数发布以来的历史最高值。当天13时,全市PM2.5浓度平均值达602.5。上海政府发布了空气质量严重污染预警,并通过媒体提醒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尽可能留在室内;一般人群避免户外活动,减少开窗通风。
而在此前一天,同济大学就宣布,暂停近3日课外锻炼,酌情减免本学期锻炼考勤次数。上海交大则在女生宿舍配备了一些棉口罩,供学生领取。
12月6日那天,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幸运地”没有出门授课,他关好门窗呆在家中,望着窗外一片迷雾中的混沌世界,他发现,这座他生活多年的城市突然变得格外陌生。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当北京、天津、河北的雾霾天气成为众矢之的时,上海,这个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国际化超级都市,却一直在为拥有不错的空气质量指数而自傲。而现在,神话被击碎了。这个城市的气象专家神情严峻地告诉市民们,从11月30日开始笼罩上海的这轮雾霾天气,其持续时间之长,浓度之高,“均是空前的”。
最近的半个多月,无数的上海普通人一夜之间对之前陌生的PM2.5等各种空气指数变得耳熟能详,连何童也被先生笑称为“AQI达人”。“以前看北京的雾霾,觉得离我们还远,没想到这么快就同患难了。要说是气候原因的话,为什么几十年从来没有在上海发生过?”最近一段时间,在张江上班的外资公司白领何童和许多上海人一样,不断提出这样的疑问。
“太阳没有起床”
12月6日那天,当何童戴上公司发放的带活性炭层的口罩,匆匆步出位于浦东新区世纪公园附近的家时,她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白雾茫茫”的空间,叶子金黄的梧桐树消失在灰蒙蒙的阴霾中,前方的车辆与道路也不甚清晰了。太阳,在灰暗的天幕中几乎消失不见。
何童记得,在入冬的最近两个月里,上海常常是灰蒙蒙的。即便在有太阳的晴天,阳光也是“没有力气”的,光束中能清楚地看见灰尘细粒。
何童每天沿着地铁2号线前往位于张江的一家外企上班。地铁车厢里黑压压的人群,不少人都戴着口罩。地铁的视频轮番播放着呼吸科医生给市民们的建议,告诉他们在雾霾天气中须知的防护资讯。
就连何童留在家中的3岁儿子小诚也受到雾霾的困扰。小诚现在差不多成了家里的一台“天然空气检测仪”,自从11月底上海被雾霾笼罩时起,小诚就开始咳嗽、流鼻涕,感冒久治不愈,吃了十多天中药。外婆遵照气象部门给出的雾霾天减少户外活动的建议,把调皮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已经一周。小诚一大早起来,就趴在门缝上看看“太阳公公今天有没有起床”,但马上被外婆喝斥回去,“关好门,外面脏!”
于是,小诚的活动空间被限制在约40平米的客厅。足以清洁60平方米空间的一台空气净化器一刻不停地运转,白天放在客厅,晚上“转战”卧室。
空气净化器是何童好不容易抢购来的。何童说,前些天,她上网查了一下她此前看中的一款空气净化器,结果她失望地发现,就在一夜之间,不仅她心仪的“爆款”已被抢购一空,连稍微看得上的“备胎款”也已售罄,“好点儿的,基本都断货了”。一家知名电商甚至在首页上打出了“自强不吸,远离污染”的字样。
何童的手机上刷新了各种关于霾的消息,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霾中趣闻占据首页。譬如,上海一位大妈每天背着30斤重的用空气净化器自制的“防毒面具”去买菜,“我想了很多办法,这个是最好的。你们不要命了,我要命啊!”这位全副武装的大妈在视频中说。
大妈的恐惧并非全无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白春学教授这几天回到医院,他发现他工作的呼吸内科门诊量增加了30%左右。
“PM2.5对呼吸系统的损伤包括炎症,还有诱发肿瘤、肺癌等,它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都有关系,和肺癌的发病也有关系。”这位国内呼吸内科领域领军人物对上海持续的霾情颇为担忧。
而在最近的上海霾天气警报升级的一周,何童早上起来的时候也常常觉得嗓子是痛的,有时她会用力地咳嗽。而她的先生有轻微的哮喘,“在华盛顿时好好的,回到上海这段时间,就加剧了。”何童说。
呼吸道疾病还不是全部后果。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今年“两会”上就曾详解霾的危害,“PM2.5每立方米增加10个微克,心脏病的发生率增加3%。如果孕妇在灰霾环境下生活,低体重婴儿(体重小于2500克)的比例会增加10%。”
被颠覆的“好空气”神话
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学者许纪霖,现在每天都实时刷新各种AQI(空气质量指数)数据。
以往,在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圈里谈论空气污染这个话题时,许纪霖都带着几分自豪的神情,因为从北京来的朋友们通常会羡慕地感叹:“相比北京,上海的空气好太多了!”
何童也一样。一年前,当她在美国华盛顿告诉身边的朋友,她将要和先生一起带着2岁的儿子回上海工作并定居时,朋友们都恭喜说:“上海挺好的,空气好,不像北京那么灰。”
如今,一夜之间,上海的“好空气”神话被颠覆了。
在国内较早就对PM2.5进行研究的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吴兑,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往返于宁波、杭州这些长三角城市。在他看来,上海之前的“好空气”很大程度是错觉和幻觉,事实上,近年来,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城市,每年的霾日普遍都维持在200天以上,并且还在增长过程中。
“其实,在我国三大发达经济区中,长三角霾日的严重程度高于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吴兑说,“并且,珠三角的灰霾情况在2004年、2005年就已出现拐点,霾日从每年200多天下降到现在的六七十天,广州的霾日已经控制在了每年60天以下;“京津冀地区也在2004年出现拐点,北京的霾日现在已经降到每年100天以下。而长三角城市现在的霾日还每年超过200天,就是说上海实际上是处在全国最严重的霾重灾区。”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今年3月也在“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院士沙龙上透露,近年来上海出现霾的日数占全年61%,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份和1月份。
幻觉与事实的反差,上海人之前也不是完全无察觉。许纪霖近几年就发觉,上海一到冬天,就到处都是雾蒙蒙的。但在早些年,并非气象专家的他只是将此归结为“上海的冬天雾大,阴天多”。有一年2月份,他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同机从韩国返回上海,上海照例是灰蒙蒙一片,葛教授当时就说感觉嗓子不舒服,许纪霖也没很当回事。
直到2012年前后,许纪霖才知道上海冬天这种灰蒙蒙的东西不是雾,而是霾。气象学家告诉大家,通常说“雾霾”并不科学,霾不是雾,霾主要是由于细粒子污染造成的。
“事实上我们这些年都一直生活在这样一种霾当中,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无知者无畏,没感觉,现在有了PM2.5预报,有一套量化的监测数据,才知道情况的严重。”许纪霖说。
现在,吴兑之前最担忧的中国几大灰霾地区融合已变为事实。“从我国京津冀地区、黄淮海平原到长三角地区、长江河谷这4个地区的灰霾区已经连成一片,整个中国的东部、北部已经连成一片了,变成一个大区域的霾的污染,这是非常可怕的。”
对公共话题甚为关切许纪霖最为担忧的是上海这种霾日是否会常态化。“如果霾成为上海的一种常态,那是令人恐惧的。再幸福的人,生活在这样一种阴霾当中,这种幸福感都是非常荒谬的。如果我们长期生活在这种阴霾下,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为了我们所追求的那些世俗的幸福,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太高了?”许纪霖说,他身边的一些朋友已在认真地考虑移民的事情。
而一年前才从华盛顿移居上海的何童,现在也在考虑是否再次搬家的问题。“是否能躲到没有霾的地方去,要不要离开这个AQI‘爆表’的城市?”何童最近经常这样问自己。
上海政府也显然意识到了解决空气质量危机的紧迫性。在此次严重霾情发生之前的今年10月,上海政府刚刚发布了《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明确了这座城市的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重污染天气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0%。
(应受访对象要求,本文中何童使用了化名,其余为真名。)(编辑 贾红辉 张凡 申剑丽)
原文地址: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3-12/10/content_85404.htm?div=-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