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8|回复: 0

国际保险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2 04: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过十多年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来加快开放的历程,我国保险业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在新形势下,全面了解世界保险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清醒地认识这些新特点、新趋势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及对中资保险企业经营所提出的新要求,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保险业的变化,把握保险业发展的方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对外开放给中国保险业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

  一、国际保险业发展迅速,在金融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经济保持稳步健康增长。过去10年全球实际GDP增长平均2.9%,2005年全球GDP增长了3.4%,达到44.453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保险业发展迅速,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1990年全球保费收入仅为1.406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3.426万亿美元,实现了年均5.72%的增长速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并远高于同期全球GDP的增长速度。保险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作用进一步加强。从保险密度看,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保险业保险密度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从1990年265.3美元到2005年518.5美元,实现了近一倍的增长。从保险深度看,1990年,世界保险业的保险深度为6.5%,2005年达到了7.52%。

  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使其在国际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快速提升。近年来,国际金融业资产结构的重要变化是银行资产占金融业资产的比重逐步下降,保险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占金融业资产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保险业的发展又快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经合组织(OECD)国家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额从1990年不到6万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12万亿美元。目前,经合组织国家保险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为20%。保险公司日益成为金融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新兴市场国家保险业发展迅速,但全球保险业的基本格局尚未改变

  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的保险业增长强劲,在国际保险业中的占比逐年提高。2005年新兴市场国家保费收入4270亿美元,增长率为7%,其中寿险增长7.5%,非寿险增长6%。过去十年新兴市场国家保险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寿险方面,得益于经济增长和赶超过程,以及对养老金的需求,过去十年新兴市场国家寿险的平均增幅为10.9%;非寿险方面,过去十年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为6.9%,虽然低于寿险的增长速度,但仍然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1.5倍。而2005年工业化国家保费收入的增长率只有1.9%,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长率也只有3.1%,远低于同期新兴市场国家保险业的增长速度。

  但另一方面,虽然新兴市场国家的保险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总量还较小,世界保险业的整体格局尚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工业化国家保险市场虽然已经接近饱和,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但其绝对主导地位并未动摇。2005年,工业化国家的保费收入2.998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业保费收入的88%,保险密度3286美元,保险深度9%;而同期新兴市场国家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为77美元和3.6%,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尚存在巨大差距。

  三、新型风险不断出现,巨灾风险日益加大,保险业面临巨大挑战

  过去的100年,是人类历史上发展变化最快的100年。进入新世纪,人类前进的步伐更是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全球化进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着的世界。世界在变,社会在变,保险业面对的风险也在不断变化。电脑系统故障、环境污染、金融危机、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医疗负担、全球气候变化甚至恐怖主义袭击,传统的风险在变化,新型的风险不断涌现。保险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广阔的发展机遇。

  国际保险业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巨灾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不断上升。2005年全球共发生了397起灾害事故,造成97000多人遇难,财产损失总额超过2300亿美元。发生在克什米尔地区的7.6级地震造成73000多人死亡;发生在美国的一连串飓风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卡特里娜1350亿美元、威尔玛200亿美元、丽塔150亿美元。全球保险公司的赔付总额达到830亿美元,仅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赔付就达到了450亿美元。2005年是自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以来,国际财产险保险公司损失最大的一年。

  2005年发生的灾害及损失,是近年来巨灾发生频率、强度及造成的损失不断攀升的生动写照。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自然灾害造成的赔偿金额约为30亿美元,1997年至2003年增长到160亿美元,2004年及2005年则分别猛增到450亿美元和780亿美元。而且,大量事实表明,这种发展趋势将一直持续下去。

  四、创新是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手段

  面对传统风险不断变化、新型风险不断出现及巨灾频繁发生等挑战,国际保险业在保险理念、技术、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如专属自保、整合项目、期满中止(runoff)解决方案、承诺资本解决方案、保险证券化等,风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和扩大,一些传统不可保风险和新型的风险正在成为可保风险。

  目前,在国际保险市场上,非传统风险转移方式(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ART)的发展非常迅速。ART产品的主要特点为:针对客户制定方案;多年期、多险种的保障;在时间上与投保人自身风险组合内分散风险,承担传统方式无法承担的风险;处理风险的主体多元化。ART产品主要包括:(1)有限风险型产品(FR),其重点是风险融资,主要针对再保险业务,为保险公司的融资再保险服务;(2)综合性多年度/多险种保险方式(MMP),是将多种风险结合在一起,在多年内进行分散的产品;(3)多触发型产品(MTP),即对至少两种以上触发原因所致保险损失进行赔偿;(4)应急资本(Contingent Capital),在保险损失发生后依照事先约定为被保险人筹措资金或出售期权;(5)保险证券化,这是继80年代银行证券化后,90年代创新出来的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如巨灾保险期货、巨灾债券、巨灾互换、GCCI巨灾指数期权、PCS巨灾指数期权或资本票据等;(6)保险衍生产品,即利用金融市场工具来控制保险风险,其最早的尝试是芝加哥交易所于1992年推出的自然灾害风险期货和期权。

  保险证券化的产品和证券化工具作为传统保险的替代或补充,能有效解决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的缺口,正日益受到各国保险公司的重视;同时,作为一种重要资产类型,也日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保险证券化产品的出现得益于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近20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创新是金融衍生工具数量和交易额的爆发性增长,以衍生工具为核心的金融创新正改变着全球的金融系统。巨灾债券、保险期货、指数期权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成为保险业新的工具,有效的提升了保险的承保能力。

  五、保险业的购并重组愈演愈烈,混业经营方兴未艾

  1.保险业的购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保险业掀起了并购的浪潮,产生了一批巨型保险集团,反映了保险业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增长及竞争态势所做出的战略调整。如1996年英国太阳联合保险与皇家保险合并成市值132.67亿美元的皇家太阳联合保险公司,一跃成为英国的最大的保险公司。荷兰银行、荷兰邮政银行、荷兰保险公司合并组成的ING,并在1997年7月宣布出资22亿美元收购美国依阿华公平保险公司(EIC)。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与美国著名的旅行者保险公司合并,交易金额高达730亿美元。再保险公司也出现多次合并,如慕尼黑再保险收购美国再保险公司、百慕大伙伴再保险公司收购法国S.A再保险公司,德国科隆再保险收购美国通用再保险、瑞士再保险公司收购英国的M&G再保险公司等。

  国际保险业并购浪潮的兴起,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全球化的进展、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新兴市场的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国经济交往更加密切,生产要素相互融合、渗透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保险市场的进入障碍逐渐减弱。法律和监管制度障碍的取消,对国际保险业的兼并具有重要影响。英国在1986年的金融改革中允许银行兼并证券公司进而形成经营多种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集团,日本在1998年提出类似的金融改革方案。1999年11月美国正式通过《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取消金融混业经营的限制,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框架和法律范畴。政府监管上的松动,强有力地推动了保险业内部之间、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之间的混营、重组与合并。另外,新兴市场自由化进程加快也促进了保险业的并购,各国普遍放松了对外资进入的政策限制,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保险市场的自由化进程表明,开放给保险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

  二是并购产生的规模优势与范围优势。保险业的并购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通过兼并形成较大的保险集团,从而使金融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经营费用。同时,兼并使公司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优化分支机构调置,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共享技术和信息资源,扩大产品组合,可承担更高更复杂的风险。

  (作者单位:陈健 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研究部总经理;石颖 中央财经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5-1-23 01:04 , Processed in 0.0716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