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04|回复: 0

[定投] 基金经理“私奔”成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8 05: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虎年伊始,当东南沿海的“民工荒”再度成为焦点话题的时候,基金业的人才争夺战也已经箭在弦上了。

  一面是基金经理“私奔”不断,一面是行业内部的“挖角”不止,“不差钱”的基金公司却都喊“缺人才”。为了不落伍,巨头们突破这道“瓶颈”可谓绞尽脑汁。
  2009年,共有199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更,变更次数累计达249次,创近四年以来的新高。但一切似乎都还只是刚刚开始,进入2010年,基金经理们不仅没有丝毫消停的迹象,反而显得更能折腾。

  “私奔”or“裸奔”

  数据显示,截至2月5日,今年以来已有19家基金公司32位基金经理职位发生变动,包括华夏、南方、汇添富等大中型基金公司。其中,2月的第一周是今年以来基金经理变动最为频繁的一周。根据国信证券的统计,当周共有6家基金公司做了人事调整,涉及10只基金、12位基金经理。

  在基金经理的各种人事变动中,最受人关注的是他们的离职问题。如今,基金经理的离职路径已十分清晰,“私奔”与“裸奔”成为两大主因。所谓“私奔”,是指基金经理告别公募转战私募。2月初,华夏基金孙建冬的出走被视为是给今年基金经理的“私奔”潮华丽地拉开大幕。

  与“私奔”的基金经理相比,“裸奔”就没那么潇洒了。基金公司每年都依据业绩排名等因素对基金经理进行考核,因此,在每年年尾,一些排名落后的基金经理都将面对巨大的压力。对一些急于在业绩上有所建树的基金公司来说,它们极有可能劝退这些基金经理,即使不这么做,这些侥幸留下来的基金经理也有可能面对无法深受公司信任、权限在某种程度上被架空之类的难题。“一般来讲,稍微有点心气的基金经理,即使公司不劝退,这种时候自己也会觉得待不下去了。”一位从业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基金经理一旦落入业绩太差交不了差的境地,通常能够使他们留下来就只会有一个原因:他们担任当下产品的基金经理还未满一年,因此受到证券业协会对基金经理注册方面有关规定的限制。

  留者有意

  近年来,公募基金业中像孙建冬这样优秀的投资管理人才明显有加速流失的迹象。从肖华、江晖到后来的吕俊、李旭利,首先是公募基金业里堪称旗帜的人物相继挂靴而去,使业内渐渐生出“后继无人”的担忧。而与此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基金经理在获得若干年从业经验且最近一两年业绩排名还不错的情况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出走私募。对于规模几乎是一夜之间迅速膨胀起来的公募基金来说,这些基金经理的离去更进一步加深了它对投资人才的饥渴。

  为避免人才过度流失,基金公司采取了很多对策。比如,早年基金行业的年终奖都是一次性发放完毕,但如今几乎没有公司会这样做,它们大都把年终奖分为两部分甚至更多部分在一年的不同时间里发放,希望以此缓解每年年初的离职潮。另外,一些具备条件的基金公司还会通过专户等非公募业务来挽留内部一些有意追求绝对收益的基金经理。
  去者决绝

  不过,从结果来看,基金公司采用的手段到目前为止只能说是收效甚微。决心投奔私募的基金经理们往往走得决绝,即使放弃丰厚的年终奖也在所不惜。很多基金经理和基金高管私下对此表示理解。“人家去的是私募,还有什么好说的。”一位基金公司副总这样说,言外之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出走私募在基金经理们看来理由十分充足。私募向客户收取管理费及业绩提成,与只收取管理费的公募相比,它们的收入水平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这对于很多雄心万丈、渴望尽快实现财务自由的年轻的公募基金经理来说是非常致命的诱惑。此外,私募基金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灵活的投资理念以及相对扁平的管理方式也都对公募基金经理们构成吸引。而且,当公募基金经理们在为个人不能炒股而烦恼时,私募基金却完全置身事外。

  因此,虽然出走私募的基金经理目前还只是少数,但留守公募的很多基金经理其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现在收入也还可以,关键是利用这个平台把自己的业绩做好,做好以后可能就会有资金找到你。到时的事情到时再说。”一位基金经理这样说起对自己职业的想法。

  青黄不接

  近年来,随着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人才特别是优秀的投资管理人才的巨大缺口逐渐成为不少公募基金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人才流失加速,另一方面,新的人才的培养却还需要时间。通常,基金公司在内部会从研究员中挑选人才作为基金经理的储备。一个研究员被提拔为基金经理助理,顺利的话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由基金经理助理扶正,在公司不发生基金经理大面积跳槽等的特殊情况时,大约也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前后相加,一位基金经理的养成至少也需五六年的时间。在2007年的那波基金大扩容中,很多研究员火线上岗,被破格擢升为基金经理,使基金公司的储备人才一下子消耗了很多,而眼下,新的一批候选者大多还未成熟。

  一位已经离开公募的投资人士告诉本报,一个理想的投资队伍在年龄上是分梯次的,不过不少公司在规模扩张之初顾不上考虑团队的层次问题,迫于形势往往直接启用较为成熟的基金经理,而不注意对年轻人的培养,结果失去了队伍建设的好时机,当老基金经理发生流动,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便显露无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4-12-22 10:58 , Processed in 0.0689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