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04|回复: 0

上海个人寿险新契约保费收入下滑1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3 06: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个人寿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64.9亿元,同比增长8.8%,但新契约保费收入同比却下降近10%。

  收入下滑 几家欢乐几家忧

  个险新契 约即新签保险合同,因投保者主要是个人,新契约保费收入增加越快,意味着新投保人数越多,表明保险渗透力加强。

  上半年上海个险新契约收入下滑,主要原因是国寿和友邦两个大户业务出现了下滑,这两家今年上半年个险新契约收入4.25亿元,约占新契约总量的40%。其中,国寿同比减少1.4亿,减幅为26%;友邦同比下降25%,这两家新契约的下滑对市场的影响很大。

  对国寿而言,个险新契约下滑是其主动调整业务结构的结果。个险新契约缴费方式主要有趸缴和期缴两种,趸缴是一次性付清保费,期缴则按年交纳保费。去年一季度,国寿主推个险趸缴产品,单笔新契约保费高,直接导致了新契约收入的快速增加。今年一季度,国寿调整产品结构,主推三年期缴产品,二季度则主推10年期缴产品,这意味着今年每笔新契约保费收入只有去年的几分之一,这样,新契约保费总收入下滑便在情理之中。个险期缴一方面降低了公司资金运用的压力,另一方面却保证了公司有源源不断的保费收入,有利于保险公司长期发展;对投保人来说,期缴新契约代替趸缴,投保人可以分期付款购买保险,缓解了投保人的资金压力,也符合寿险长期性的特点。

  与国寿的主动调整不同,友邦新契约收入下降却是市场被抢占的结果。个险期缴是友邦的业务重点,在2004年寿险普遍低迷的时候,友邦依然保持了30%多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稳定的个险续期保费收入。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友邦的个险新契约受到冲击。“智尊宝”是友邦的主打产品,保费收入的内部占比一直在前两位。今年年初以来,遭遇中德安联“灵活理财”的猛烈冲击,销量急剧下滑。同时,友邦调整对“智尊宝”销售激励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士气,“重疾险风波”更让个险销售雪上加霜,使得友邦上半年的新契约收入同比减少约5200万元。期缴新契约收入下降,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续期滚存能力,其长期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的。据悉,面对新情况,友邦正在采取措施,力挽个险新契约的颓势。

  多重责任 新契约不堪重负

  近两年,寿险公司纷纷进行业务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个险期缴业务,提升业务内涵价值。同时,保费规模也要实现较高速度的增长,个险新契约又背负起“跑马圈地”的责任。双重压力之下,个险新契约显得不堪重负,出现了不少短期行为。

  首先,以限额销售等方式推动业务发展。如最近某寿险公司在杭州地区“限时、限额”销售一款年金保险,引来了市民的热捧。在首发日,出现了排队买保险的火爆场景,上柜当天销售总额就冲破2000万元。此外,有的保险公司“限地区”、“限老客户”销售,还有的则采用“停售”的方式,每次都能给寿险公司都带来销售高峰,在短期内吸引到大量的新保单,带来个险新契约保费的快速增加。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等于提前无序开采了市场资源,对于业务的长期稳定发展极其不利。

  其次,以产品驱动业务发展。保险产品的开发本应该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然而很多公司推出新产品的目的却是为了完成保费任务。今年上半年,上海一家寿险公司新契约收入较去年同期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主要得益于5月推出的新产品。新产品上市伴随着大量宣传,吸引消费者眼球,给保险公司带来了可观的业绩。然而,这些新产品完成业绩任务后就会功成身退,不考虑消费者是否需求。推新产品、冲业绩已成为寿险公司拉动业务增长的工具:老产品停售,新产品上市,有的甚至将原有产品改头换面包装一新重新上市,保险公司就在所谓的一轮轮的“产品更新换代”中冲业绩,长此以往,保险公司很难形成一个持续有影响的产品链。而且,不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保险注定没有前途。

  第三,以激励活动冲业绩。市场上各家公司的个险激励活动层出不穷,尤其是每年首月,各家公司会推出多种激励措施确保“开门红”,每年五月、十月初也会有类似的竞赛活动。每推一次激励活动,业绩就会出现一个小高峰,这也直接导致了保险公司各个月的保费增长不均。当激励活动泛化后,就会陷入了激励越少,业绩越少的怪圈。长此以往,甚至会出现营销员持单观望,等待好的激励方案出台再交单,为日后纠纷埋下了隐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4-12-22 15:57 , Processed in 0.13362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