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05.08 06:5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韩圣海】
编者按
俗话说:“老来还小。”“老”是对“小”的回归,这是一个生命周期。虽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但在人的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上,其多寡不同、状态不同,所受的对待也自然不同。
如何安排好这些个“不同”,是我们不受“身外之物”所累的关键。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的理财目标、理财方式、理财心态都各不相同。明确了这些需求,我们“按图索骥”,到市场上去寻找合适自己的理财方式和品种来满足需求。
因此,理财不能短视,而要远见,对人生的远见,对未来的安排。这正是国内居民所缺乏的,同时市场也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不过,基于生命周期的理财理念和理财市场,在国内已经发轫。
女妖斯芬克司问:“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这是什么动物?”
在俄狄浦斯回答出是“人”之前,猜不中的人无不遭殃。
斯芬克司之谜强调的是生命周期各阶段人呈现出的形态差异,事实上,巨大的财务差异也存在于人的生命周期各阶段,青年、中年和老年的收入和消费状况大相径庭,接踵而至的问题是,人的一生需要什么样的财务规划?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生完全可以视为一个人力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的过程,尽管每个人情况迥异,但多数人的生命周期会呈现为青年时期、成家立业时期、中年时期和退休时期的财务阶段。
以生命周期为客户度身定做人生财务规划对外资银行来说早不是新鲜事,但于国内金融机构来说却是全新领域,目前还只有招商银行等少数银行依据生命周期这条主线兼顾个人的财富状况将其服务对象细分为五类群体,推出和人生命周期相关联的金融理财计划。
招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刘建军称:“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人,在需求上相似性特别多,而不同的人生阶段对金融需求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对于多半刚刚踏入社会参加工作,年龄在18~25岁的未婚男女来说,经济收入比较低,钱似乎永远也不够花,风险承受力较低,投资活动较少。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多的理财需求是转账、汇款,通过电子渠道办理金融业务,也有助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需求。
对于年龄处于23~30岁的未婚或结婚未育男女来说,经济收入开始增加生活也逐渐趋向稳定,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风险承受能力增加,注重投资收益,资产增值愿望迫切,信用卡消费频繁,汽车消费信贷和个人住房贷款需求强烈。
在这个阶段若养成投资习惯在经济方面应该不是什么坏事,比如25岁的你决定每月拿出200元投资于股票型基金,不考虑通胀因素,他的年回报率8%,那么到65岁时,你就会拥有价值70多万元的资产,而你实际投入的现金则不到10万元。
当人们步入28~45岁这一阶段时,经济上、生活方式上都趋于稳定,对未来的生活安排和人生目标也日渐清晰,很多人不仅需要养孩子也要照顾老人,这一阶段的人们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品种多样化,他们会考虑买房,将房子转化成长期储蓄的一种形式,也会着手准备子女教育的资金,为他们的教育准备一个稳健的投资增值计划,或许还会买一份保险以防不测……
人生之路行至天命之年,往往是子女已长大成人,家庭处于成熟期,自身的工作能力、经济状况都达到高峰状态。这一阶段的人们,投资风格成熟稳健,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但更加注重投资风险,他们会进行外汇买卖,在债券和货币市场进行直接投资,或者直接投资股票,并进行二次置业,这个年龄段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保险支出,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寿保险的费用会变得更高。
55岁以后通常是人们退休后享受一生耕耘成果的时候,多数人会从已有的资产取出钱来补贴开销,这一阶段的人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注重投资风险,以温和保守型投资风格为主。最多的理财需求可能是将大部分闲钱存银行,投资组合中债券的比例可以增加一点,也可以尝试买点开放式基金,追求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收益。
作为“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个人财富累积已蔚为可观,只是多数国人均倾向于“短期获利落袋为安”,“大有一年太长,只争朝夕之势”,对自己的中长期财务目标进行规划的人少之又少。不过,短期暴富的人群毕竟寥若晨星,从长期看,根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财务打理似乎更为可行。
事实上,仅从投资收益角度看,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做长期财务规划还是相当可观的,按照投资界著名的“72原则”(即用72除以年利率),如果你有5万元人民币,假设你投资的产品的年利率为8%,那么大致9年,5万元就会变成10万元。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许,及早对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财务规划就是企及幸福的重要阶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