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0日,央行决定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上调0.27%,同时,国务院决定自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此举赢来很多好评,甚至有经济学者将其上升到“民生政府在点滴中成长”的高度。但这样的判断是否太过乐观?是否因为不懂得“穷人经济学”而显书生意气?
首先是利率微调和减少利息税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存款“负利率”问题。与此同时,诚如有分析所指出的,在流动性过剩问题不能根本解决的前提下,“减税加息”政策一方面会使资金成本上升从而助长资产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会鼓励低收入群体或低回报的资金放留在银行或者回流储蓄。最终带来的可能不是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而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在此情形下,最尴尬、影响最深的仍然是普通工薪阶层以及城乡低收入阶层,他们微薄的存款虽然因为升息和减税而有所获益,但仍然远远赶不上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的速度;其次,高昂的房贷利率可能使更多的人望楼兴叹。同时,如果人们要贷款买房或者已经贷款买房,则不仅面临着更高的楼价——楼价上涨的幅度远大于利息上涨的幅度(房地产这样一种政府垄断土地供应并且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供应不足问题的商品,成本转嫁几乎是一种必然),而且更高的房贷利率随时有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那一根稻草。
事实上,连年加息的负面影响在房贷问题上已经显现。从2004年10月以来,房贷利率已经连提了6次,房价在涨,房贷利率在涨,催生了不少还不起贷的购房者。(7月21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
年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房地产调研报告会上,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指出,从2004年以来,房价与家庭收入之比在增加,中等收入者目前的还贷已经占家庭收入50%。“这是一个警戒线,如果进一步加息,买不起房的人会更加买不起。”目前由于居民购房负担加重,房地产信贷市场已经出现萎缩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个人信贷增长额度占整个住房销售额的比重,从2004年前的50%,下降到2005年的15%,2006年则下降到10%。汪利娜认为,上述情况与2004年频繁加息,导致高收入者提前还贷,中低收入者缺乏信贷能力有关。相反,如果将年贷款利率下降到3%,可以极大地增强各个家庭的偿还能力。另一方面,虽然个人信贷增长额度占整个住房销售额的比重随着房贷利息的升高而大幅下降,但已经放贷的房贷不良率上升势头也在加快,以上海为例,截至2006年末,中资银行个人房贷不良率为0.86%,而2004年只有0.1%。
显然,如果违约比例继续上升,银行的风险也会陡增。年初席卷美国、迫使120万“房奴”可能失掉房屋的次级贷款风波就是前车之鉴。
政府在制定相关的货币政策时,必须充分地考虑民生需求和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否则,政策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地加剧贫富分化、压垮平民大众,甚至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这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在利率上升周期内,制定房贷惠民政策,要么在个人房货上给予更高的利率优惠;要么政府给予普通工薪阶层和城乡低收入阶层发放住房补贴;要么不再一刀切地实行存贷款利率同步上调政策,让贷款利率的上调幅度低于存款利率。这一步也可借机推动中国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改变中国银行业靠利差生存的不正常格局。美国银行的利差是1%,而中国银行利差是4%有余。银行的收入90%是靠利差。中国的房贷利率有很大的降低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