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0|回复: 0

意识决定眼界, 谈谈中国式营销的潜规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3 21: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些年有一本书叫《潜规则》,是写隐藏在中国5000年历史背后的历史秩序,一些不被人注意的潜在规则,比如:中国历史的“淘汰清官”和“论资排辈”等等,诸如此类。不同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透过不同眼镜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一个二百五眼里的世界,也是二百五;一个文盲眼里的世界,就是文盲的世界;一个浪漫者眼里的世界,也必定是一个浪漫的世界。

  思想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眼界。

  我们做营销,同样如此。如果我们仅用营销的眼光去看市场,也许,只能看到营销。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中国文化的角度、从中国人性格的角度、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营销,也许,我们会看到另一个不同的营销世界,会找到不同的营销方法,甚至会创造不同的营销奇迹。

  此乃“跳出营销做营销”的方法,是发现营销潜规则的方法。为什么要跳出营销做营销呢?

  营销是一种专业,它已经是非常成熟的领域,已经有系统的经验和规律可循,但秉承营销专业者在面对前所未有的课题时,也常常犯盲人摸象的错误,陷于原有的营销视野不能自拔。在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在复杂多变的中国市场上,是没有现成的专业可循的,西方的完善的营销理论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如果不跳出专业来审视营销,常常会走入死胡同。

  中国人常讲:“功夫在诗外”,写诗搞艺术如此,做营销也如此。

  一直以来,中国的营销和管理理论都来自于西方,难道西方的营销就全是对的吗?不一定。君不见,很多在国际上叱咤风云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后,仍然沿用其原有方法,结果折戟沉沙,中国市场经常演变成西方企业的滑铁卢。为什么?

  因为中国市场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中国人有着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那是让很多外国人甚至外国专家都看不懂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给了很多中国本土企业以机会,中国企业在与外资公司竞争时,实力和资金都不足,但仍然有一条非常重要的优势就是,中国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对于中国消费者的深入把握,这是中国本土企业战胜跨国企业的一个法宝。

  李东生说:“20年前,中国企业家不看西方管理的书籍,那是无知;20年后,还只看西方管理书籍,那就是无能了。”

  他的意思是,中国人要在借鉴西方的营销和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要形成我们自己的营销方法和理论。“洋为中用”、“西学为用,中学为本”,借助我们对自己国情和对中国消费者的了解,找到中国市场自己的潜规则。

  要做营销,首先要研究消费者;在中国要做营销,首先要研究中国消费者;要研究中国消费者,首先要研究中国人的性格;要研究中国人的性格,首先要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深层心理。有了这些,很多营销的潜规则应声而出。

  一、从中国人性格和文化角度来看营销

  按照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和心智资源理论,我们可以把中国人脑子里面的心智资源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外层,是最活跃的,就是大脑每天接受大量信息的那一层;第二层是相对稳定的,但也在改变,这个层面和特定的人群是有关系的,我们称之为时代烙印;第三层是超稳定的,是最深层的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基因,就是中国人的文化沉淀。

  这样,我们在做营销时,就知道哪一部分是应该迎合的,哪一部分是可以改变的,哪一部分是可以利用的。我们下面一层层地来讲。

  超稳定层超越了我们个人的生命周期,是文化积淀,比如中国人文化积淀上的几个万古不变的取向:家族取向,注重家庭伦理;关系取向,注重和谐和相互信赖;权威取向,注重对权威的依赖;舆论取向或面子取向,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众心理;漠视精确取向,不擅长于数据,做事喜欢模糊或不精确;人情取向,讲人情,不守纪律;等等。

  这些超稳定层不是容易改变的,它们在我们营销时,是可以利用的。

  对于第二层次,就是时代烙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烙印,60到70年代的人都有“文革烙印”和“改革开放之初的烙印”,比如:那个年代的人都记得电影《少林寺》,记得电视连续剧《上海滩》、《霍元甲》等等,这些时代烙印对我们做营销时,是可以迎合的。

  第三个层次,即现在的流行,比如现在流行网络游戏,年轻人要酷,到2008年奥运会前,中国肯定流行运动热,等等,这些属于第三个层次,在做营销时,同样可以迎合它们。

  那到底怎么做呢?

  潜规则1:“中国式单一品牌”法则

  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在品牌战略上费尽脑筋,在单一品牌、主副品牌、多品牌、混合品牌等品牌结构方面,不知道该选择哪种战略。甚至有的企业采取了多品牌和混合品牌的战略,结果往往导致惨败。

  笔者认为,适合中国企业的品牌结构只有两种,一种是单一品牌策略,另一种是主副品牌策略。

  且不说20年来中国企业在品牌结构上已经有前车可鉴的经验,比如:绝大部分中国成功企业都采用的是单一品牌策略,如联想、海尔、娃哈哈、长虹、TCL、美的等等;就是从中国企业操作品牌的能力上来讲,我们的操作能力很弱,根本就不适合操作多品牌。

  另外,我们再从文化的深层次角度来看,为什么单一品牌最适合中国,主副品牌次适合中国。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人习惯了由一人发号施令,“一山不容二虎”等等俗语已经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只喜欢一个人说了算,对于品牌,当然也是只认一个,由一个单一品牌统领无数个产品,就象专制制度一样。同时,中国人自古就有“大一统”的概念,国家要求统一,分久必合,这是大趋势,品牌方面当然也可以大一统。

  那么,为什么主副品牌也适合中国呢?因为中国人有家族取向,一个家庭里,有一个家长,然后有很多帮忙的,家庭就是主副结构,父亲为主,母亲为副,放到品牌上,就是一个主品牌,是企业品牌,几个副品牌,比如:几个产品品牌。诸如此类等等。

  潜规则2:“中国式品牌塑造”法则

  前面讲要利用中国人头脑深处的超稳定结构和文化积淀。如何利用呢?

  不知道大家在看电视广告时,有没有发现一些经常被使用的方法。例如:广告里总会出现一些一家三口家庭生活的情节,为什么?因为中国人有家庭取向,注重家庭生活和家庭伦理。

  很多广告里有专家模样的人在讲解和推荐产品,为什么?因为中国人崇尚权威,专家就是权威,所以用专家来推荐产品,无往而不利。穿白大褂的医生、教授、教师,甚至某个协会的大红印章,都是权威的代表,都可以用来证明产品的有效。

  还有就是中国人的“孝文化”,可谓根深蒂固,“养儿防老”、“不孝敬父母,与动物无异”等等观念,都深入人心。这也是可以利用来塑造品牌的,比如很多保健品广告里、礼品广告里、节日促销广告里,都有此类说辞,而且很有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中国人的“舆论导向”和“从众心理”来塑造品牌,例如:中国企业一贯采用“新闻炒作”手段,就是利用其“舆论导向”,房地产销售中采用的“已经销售了多少多少套”、“某某明星已经买了”等等说法,都是在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在品牌塑造方法中,还有一种最为快速见效的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借势”,借什么势呢?借时尚的势,借时代烙印的势,比如:现在的奥运热、运动热,就可以用来借,市面上的一些“运动型地板”、“运动饮料”、“运动型饼干”等等,都是借用了时代烙印,进行产品开发和品牌的打造。还可以利用运动来进行品牌内涵的丰富和塑造,比如:雅客V9利用周迅的跑来塑造其运动时尚的内涵;可口可乐利用体育明星为自己造势等等。

  潜规则3:“中国式产品创新”法则

  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淡薄,他们更易变、更容易被暗示、更喜欢见异思迁、更喜新厌旧。这些特点,常常是中国企业为什么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的深层原因。

  外国企业都习惯了一只单品打天下,所以很多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后,仍然用一只单品做市场,结果杀戟而归。可口可乐和百氏可乐在这方面都吃了亏。

  他们进入中国后,仍然以碳酸可乐来打饮料天下,这就给中国本土饮料企业提供了机会,所以后来的纯净水、运动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等等新饮料品类层出不穷,对两乐市场形成了很大的威胁。最后,可口可乐不得不改变中国战略,提出了“全方位饮料公司”的构想,才稍微扭转了一些市场份额。

  所以,在中国市场上,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不断地创新新的品类,建立新品类是塑造品牌最好的手段。

  雅客V9创造了维生素糖果,使雅客集团迅速从三流糖果企业挤身一流企业;

  乐百氏在纯净水大战中输给了娃哈哈,但它创新出“脉动运动饮料”,从而为自己扳回了一程。

  可以这样讲,产品的创新,相关产品多元化,是中国市场的潜规则,所有企业,包括跨国企业,都必须进行产品创新,才能够笼络住喜新厌旧的中国消费者。

  潜规则4:“中国式管理”法则

  西方人崇尚分权,崇尚精确,所以西方的管理制度讲究规范、明确,层级分明。哪个职位该干什么,一目了然。而且企业讲民主,CEO很少专制的。

  但在中国不一样。中国的企业,如果没有一个权威的强势的领导或创始人,这样的企业多半走不长远。专制管理、权威管理在中国反而行得通,不专制还不行。为什么?因为中国人的文化积淀里有“权威崇尚、权威取向”。

  同时,中国人比较散漫,不守纪律,不喜欢精确,所以,中国企业要完全照搬西方的绝对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那肯定是行不通的。很多中国企业采用的都是“中国理念、西方标准”的管理制度,即把西方的管理制度与流程经过中国式的改变之后,保留其中一部分,而加以一部分中国人的东西在里面,这样才能保证在企业内部行得通。

  还有,中国企业讲究“人治+法治”的管理方式,很多东西“不明言”,既要照顾制度,又要照顾人情,缺一不可。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决定了要这么做的。

  甚至包括西方非常流行的市场调查,按数据做营销等等习惯,在中国都未必行得通,因为中国人不长于精确,喜欢模糊,倾向于差不多,还有强烈的“直觉取向”,所以中国人做决策,很多都是靠老板“拍脑袋”,有几个企业是完全按照数据来做决策的,如果真那样按数据来决策,效果还不一定好。

  这就是“中国式管理”法则。曾仕强先生在《中国式管理》一书中已经做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诸君可以去参阅该书。

  潜规则5:“中国式团队”法则

  西方人长于团队,其深层意识里有很强烈的团队观念。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缺乏团体意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是一盘散沙,看似在一个国家之内,但是却没有真正的团队意识。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面积太大,加之中国人崇尚家庭本位,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个人都会为了家庭争取利益,而不会与家庭无关的那些别的个人构成团体,所以团队意识弱。“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讲的即为此理。

  那么,如何才能把中国人拢成一个团队呢?做营销,必须要发挥团队精神嘛。

  用利益,把个人的利益与团队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并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来强制使之成为一个团队,并配以强势的领导,这样,才可能形成团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心灵创富|上海现金流游戏    

GMT+8, 2024-12-5 03:14 , Processed in 0.07365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