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7.14
职业:律师
出圈:否(55.6%)
本次游戏,机会不多,但有机会。在中后期,卖了一个“大买卖”拿到4W的中介费,变现了一套3-2住宅,获得5W资本利得。手上资金最多的时候大约10W+,离我的第一桶金(18W+),还有一定的距离。
照例上图:
这次,印象最深刻的一笔交易,源于第四轮次的一笔交易。且这笔交易造成了我全场与大佬“结怨”的决定,并且在游戏结束后还耿耿于怀。
第三轮次末尾,F号位的小伙伴,抽到“市场风云”卡片,10亩荒地的求购信息。
而第四轮次B号位的我,抽到了10亩荒地的“小生意”机会。
背景介绍
一套卡牌中有且仅有一张“10亩荒地”机会卡牌,成本5K
一套卡牌中有且仅有一张“求购10亩荒地”市场风云卡牌,买价15W
即作为玩家的我,可以以5K的价格买入“10亩荒地”,并以15W的价格卖出,获利30倍。
可以看到,“10亩荒地”对应的资本利得是很可观的,但前提是,购买之后,“求购”牌可以出现。
再来看一下,我摸牌的顺序,先出现了“求购”牌,再出现了“机会”牌。是的,这张机会牌已经不再是机会了。
摸到这张牌后,我就给这张牌贴了第一个标签“坑”。
本着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的原则,我还是淡定的读完卡片,并且开始“叫卖”,其实心里预期是“无法卖出”的,出价1000起,请场上玩家竞价。
谁知道,场上A、G号位的玩家,竟然纷纷开始出价,叫价一直到2500.
这时候场上D号位的“大佬玩家”向我的两位潜在买家发声:1000块卖一个信息。
因为我知道他要透露“求购”牌已出的信息,我的内心开始慌乱,我知道,这笔生意大概率要黄了。同时心里涌起一股“不满”,D大佬(人称“坑神”)果然来“坑”我了,这是我在这笔交易中贴上的第二个标签。虽然我知道他并不针对我,但是还是不开心。于是心一横,对他说“2K买你不说”。其实这时我又犯了“意气用事”的老毛病。
付完2K“封口费”,A号位玩家,感受到了这笔交易存在问题,表示放弃竞争,G号位玩家依然表示愿意2.5K购买。在我已经将卡片交给她表示成交的同时,她突然表示不买了。由于我本身就觉得这笔交易是在“坑”人,所以,也没有强势的要求对方购买。
最终导致,我做了一笔-2K的赔本买卖。
同时,为了表示我的不满,D号位大佬虽然后期频频示好,我都拒绝了,将意气用事进行到底。
信念的力量
我们往往以为接受到的刺激(事实)引发了我们的行为。
但事实上,我们的行为都源于我们对事件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就源于“信念”的力量。
举个栗子:
高铁上,几个熊孩子在你身边嬉戏打闹,旁边一个中年男子明显是他们的家长,但是却毫不制止。
你觉得这个家长很没有责任感。对他很有意见。
终于,你忍无可忍,冲上前去,对那个男子说:“你是他们的家长吧,这里是公共场合,请你管好你的孩子。”
男子缓缓抬起头:“对不起,对不起。我刚刚失去了太太,也就是他们的母亲,刚刚走神了,我马上就去让孩子们安静下来。”
这时候你会是怎样的感觉?是不是心理会升起同情之心,而对熊孩子们的表现容忍度更高了一点?
刺激(事实):熊孩子们的打闹——没有改变
信念引发的对刺激的判断(愤怒/同情)——有了改变
最终导致,我们做出的行为(愤怒/同情的不同体现)——有了改变
所以,经常,我们以为自己基于事实做出的判断以及行为,其实更多的源于“信念”,而这种信念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但又独属于个人,由过往的经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比如你也有可能产生其他的想法,从而有不同的反应行为。)
回归到游戏中,我本身认为我正在做的这笔交易是在“坑”人,所以后期,虽然两位竞价的玩家没有购买我的卡牌,我对他们的选择也很理解,甚至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是由于阻挠我交易的大佬,一贯有“坑神”的称号,所以虽然我已经认识到他由于上场较晚,没有拿到启动资金,所以任何一笔收入对他都很重要,但是理性没法控制感性,就是觉得他“坑”我。
再回到前几期的游戏暴露出的我的问题,意气用事,感情用事,并且没有办法快速调整,导致情绪成本极高,放弃了后面可以合作的很多机会。
联系现实,其实大多数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都是基于个人的利益,同时,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有些“坑”人的行为,更多的也许只是连带损失。
1、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尽量多线程思考,不要给人或事“贴标签”,“戴眼镜”,降低自己的情绪反应。
2、识别到情绪时,迅速调整,不用情绪代替理性,不让感性占据上风。降低情绪成本。
3、针对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策略。信念的底线可以坚守,但是信念的范畴可以无限扩大。选择最有利、最合适的方式,在尽量让自己舒服开心的同时,达成自己的目标。
不批判,不评论,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向动机,每个当下做的都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隔空对大佬喊话,下次游戏前,咱俩结下的梁子还在。
GMT+8, 2024-11-23 23:53 , Processed in 0.046583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