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7
该如何做选择?
--------------------是听从心底的声音还是跟随生活的苟且?
昨天看完了罗尼的《什么样的人得不到幸福?半吊子。》,很喜欢这篇文章。
好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说出读者长时间埋藏在心底,甚至连自己都没意识到的话,从而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乃至对世界的认识。
这篇文章让我勾起了许多回忆,特别是人生中的几次重大决定。我感到很幸运,过去几年的几次重大决定,包括读研换导师、决心留沪、学习心学、混水库论坛、恋爱结婚、结识心创小伙伴,我几乎都做了满意的选择。这对我这种性格的人来说,是难以置信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摆着手指头数数我的弱点。
1、我会拖延,特别是面对抉择时,轻中度选择焦虑(买东西不知道想要什么,曾经买鞋子把老婆搞的崩溃,发誓再也不要陪我买东西);
2、胆怯,害怕失败,会因为避免失败而追求过分的安全(没有参加过任何一场招聘会,就被老师推荐到国企,而且是那种下岗80%都不会轮到我的稳定国企);
3、我不善于拒绝,也比较享受帮助人。当然太多了越界了就很烦(遇到别人提问,有空我都会回答,老婆念叨我帮别人支招买了好几套,自己好久没动静了。。。);
4、自律不好,懒(自从陪老婆看了综艺,看了电视剧,根本停不下来);
5、很容易短期认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又很非常固执。
6、敏感
7、实在不好意思再说了。。。
以上不算批判,只是罗列事实,罗列一个我眼中的我。我有时候很诧异自己过去做的事,感觉不像是自己做出来的。罗尼这篇文章给了我认识自己的一个新的角度:我一直在找三观一致的人,一直在做/在准备做适合我的选择。不同的是,有人风风火火的试错,而我则是慢慢吞吞的求对。
还是没说明白?那我结合自己这几年的重大选择,继续聊一聊。
1、 读研换导师。大四直研做论文,导师接触下来并不喜欢,于是萌发了换导师的想法。拖延了很久,跟另一个导师联系接触却是整整3个月以后。中间焦虑反复,询问师兄多次。结果嘛,换成功了,而且导师非常好,师兄同门也很好,度过了3年美好时光。而且还推荐工作,买房还借给我15w。现在买房买在学校旁边,每年去看导师4-5次。
2、 决心留沪。对于上海的童鞋,恐怕不清楚学生留沪打分政策。我虽985毕业,但专业并非重点学科名录,无法获得学科加分,这意味着我几乎不可能拿到上海户籍。惟一可行的加分门路在竞赛加分。虽然研一我就看到师兄在备战,但真正意识到户籍重要性已经到了研二。拖延了很久,开始寻找相关材料,作为组长拉团队(主要拉那些有相同需求又有水平的伙伴),奋战4天5晚搞定了竞赛论文。结果嘛,队员炒鸡给力,全国二奖,8分到手,成功落户。然后才拿到单身买房资格有木有。
3、 学习心学。大学里钟爱民主思想,临到毕业却觉得前途渺茫,也因为一些个人原因情绪低落到底谷。机缘巧合接触到阳明心学,从一开始读老师文章,只是论坛发发帖子,和坛友偶尔交流。拖延了很久,情绪也到了崩溃的边缘,正好论坛负责人跟我沟通,问我要不要参与夜学。于是有了半年多时间,每天一个多小时研习论学,把全部空闲时间几乎全部投入了进去,最终拜师进入核心团队。结果嘛,借着讨论厘清了很多情绪,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虽然最终因生活所迫,还是离开了,但已经从谷底爬了出来。
4、 混水库论坛。知道欧神论坛是12年10月,买房是3月。明知是对,为什么真正去做却隔了那么久?又是拖延,严重的拖延。直到有一天我的小伙伴好基友跟我说他买房了,我心里说你可以我凭什么不行。于是挣扎着前进,面对天文数字(当时的感受,100w和500w感觉没啥不同),一个月内搞定。结果嘛,自然也是圆满的。
5、 恋爱结婚。涉及隐私不提,但问题相似,结果圆满。
6、 结识心创小伙伴。从第一次找主席拿书知道师友群,到最后决定去争取,花了半年时间,入群又花了半年。拖延依旧,结果圆满。
絮絮叨叨那么多,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我一直对我的拖延很不满,对自己的幸运很庆幸。但回顾了重大选择,我都是经历了几个阶段。
1、萌发了一个想法;
2、想法随着时间在发酵,被反复确认,伴随着焦虑加深;
3、出现一个契机,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件事,我被推动;
4、迅速完成选择or短期爆发力or长达一年的强劲推力;
5、享受美满的结果。
由此,回到一个被讨论到烂的主题,“面对选择,是听从心底的声音,还是跟随生活的苟且?” 我的经历给我的答案是,苟且并不丢人,是人追求安全的天性;心底的声音足够久,足够大,是可以推动任何一个拖延症患者,促使作出“符合心底声音”的决定。
最近,我在嘈杂的内心中,又听到了一个逐渐放大逐渐清晰的声音,它已经酝酿了很久。。。
再补充:
文中我提到了一句:“不同的是,有人风风火火的试错,而我则是慢慢吞吞的求对。”打心底说,我羡慕风风火火试错的人,他们在相同的人生长度中体验到了更多更精彩更有故事情节,而我似乎没有办法成为这样的人。
我目前给出的解释是:不同的人,对于安全感的要求不同,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也不同,对于信息收集要求不同,作出决定的时间也不同。有的人接到朋友一个电话说去旅游,半小时后就拎包出门了;有的人一定要规划好多天才能决定去哪里玩。有的人听人说要买房,当天就去看,一个星期就下定了;有的人一定要旁敲侧击反复说,理论研究一大通,三个月才看房,半年才下定。温故而知新,过去是什么样子的,短时间内大概率也是什么样子的。这就是天性,这就是人性,何必跟自己拗着干呢~
我特么分析了我过去7年的6个大选择,居然背后的行为逻辑是一样一样的。好吧,我只好暂时心甘情愿的接受了。
我的故事说完了,你们的呢?
GMT+8, 2025-1-22 19:06 , Processed in 0.203964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