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7|
《格调》,英文书名《class》,副标题《社会等级与生活品质》,描写了美国80年代上中下阶级的方方面面,包括而不限于容貌、衣着、住房、车辆、休闲、摆设、运动、宗教、精神等等。读这本书,会不由自主的对号入座,基本确定自己的等级。读这本书,常常会觉得有点害羞,好像被别人当面戳穿了伪装,甚至忍不住有些愤怒,试图去辩解些什么。但正如标题所说:“奋力想去摆脱阶级的束缚,却恰恰成就了自身阶级的烙印”,作者并没有试图去冒犯某个阶级,只是如实记录罢了。
正如乞丐只会关注、嫉妒别的乞丐,读者也会更在意对自己所在阶级的描写。以下是我很在意的摘录。
“
【上层贫民or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焦虑不安和附庸风雅令人生厌。
对社会等级高度敏感的恰恰是中产阶级。
只有中产阶级才习惯性的回报别人的恭维,因为这个阶级需要从恭维中获取信心。
一个最谨小慎微、了无生气的阶级。他们最惧怕他人的批评,因此是为他人而存在的。
地位恐慌是最具中产阶级色彩的焦虑形式,所以他们才需要申请越来越多的信用卡,订阅纽约客杂志,因为他们估计这表现了中上层阶级的品味。
他们是可以被随意替换的零件。
上层贫民家庭最流行的夜晚娱乐活动是去洗车行洗车,并顺便在回家的路上光顾下当地的连锁食品超市。
整洁是一种地位标志,因为保持整洁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但是煞费苦心达到的整洁,可能是对自己社会地位忧虑的体现,也可能是对他人评价过分在意。
你的社会阶层越底,一年里和亲戚一起吃饭的次数就越多。这是因为出于担忧,担忧自己教养低而失礼。
下馆子是中产阶级和贫民的专利,他们利用这个机会体验一次被人伺候的滋味。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社会阶层低的人比社会阶层高的人,更容易并引诱去展示自己的购买力。
有两个动机促使中产和贫民醉心于运动。
1、 他们需要以失败者的身份认同胜利者。这样就可以把自己和胜利联系在一起。
2、 他们可以扮演博学的人,对球队策略、战术、球员等发表所谓的真知灼见。
中产阶级耻辱的烙印和烦恼的根源----自觉无足轻重。哪怕活在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他们还是无法做出任何(有影响力的)决策。
同时需要绚丽的奢华和精打细算的审慎,这两个矛盾的需要在不幸身陷中等阶级的人们内心经久不息地交战着。
一尘不染的厨房,是中产阶级主妇被执行苦役的地方。
贫民阶层的期刊知识为了满足读者的窥视欲望,还大量提供名流私生活的流言蜚语。关键是,这类内容给贫民以权力的假象,让他们以为自己有能力掌握、决定那些大人物的成败。
只有在中产阶级那,阅读品味才是一个令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上层阶级不在乎你对他们读的书怎样想,贫民阶级也不在乎。没多少钱又焦虑的中产阶级是那种想让你相信他读的是“最优秀的文学”的人。
中产阶级相信很多东西,比如:
1、 相信每天要大便一次,不然要便秘
2、 相信人一定要成为专业人士
3、 相信从旅行箱判断一个人的为人
4、 相信旅行时应该穿戴整齐
5、 相信某某作者、大师是位思想深刻的人。------------来来来,余秋雨先生
6、 相信候机室的等级高于公交车站
7、 对进步和效率的迷恋--------------来吧,多少人中枪
8、 相信电器化可以解决人类的问题
中产阶级说话更委婉,会用更多的音节来表达同样一个意思。
作者给出了一个非常毒蛇的评价:“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总有些优点和可爱之处,只有中产阶级完全是一副做作、牵强、虚伪”。
class不仅和金钱有关,和你从小的生长环境有关。一个人哪怕了解了所有等级的差别,完全记下了本书所说的一切等级差别,还是几乎没有逃脱自己class的可能性。 ”
摘录完毕
---------------------------------------华丽的分割线--------------------------------
我想谈几点:
1、标题那句
2、装逼是一个系统工程,不经意的细节会把你暴露的体无完肤。
3、看这本书,会反反复复看到自己的影子,对自己一些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认识。
4、针对不同阶层的喜好,卖给他们喜欢的商品。具体到论坛里的装修格调等~
5、向上爬,不仅仅是一代的事情,有些事情改变不了,那就安心接受吧。
Ps:这篇摘录的太多,说明自己还没有完全理清楚。而且想表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有些散乱。
如果一句话总结,“本书是对上层贫民特别是中产阶级附庸风雅的生活方式毫不留情的打脸”,
如果说收获,“打完脸之后,多了点全新认识,对自己的行为多了些觉察,有可能的话会修正自己追求的目标”。
2016年4月10日 傍晚
GMT+8, 2024-11-15 07:39 , Processed in 0.212531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