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计划经济
查封证券公司,外地调货到上海打击投机,成立供销社严禁投机倒把,提高土地使用税逼走外资公司
平准,均输再次出现。。。
1953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重工业,苏联大力援助,武汉长江大桥,第一座长江大桥
大跃进,呵呵,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三线建设,浪费多多
打土豪分田地到人民公社,1955年8月进入票证时代,政府以此得以在低生产效率和物资短缺下维持价格稳定。
农民因为没有票而不进城,进去买不到东西吃。减轻了城市人口压力。
1968停课停工闹革命,“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化解了失业危机
主要收入来自农业。。。
1966十年文化大革命,为了改革做铺垫,暴露了计划经济的缺点
心得体会:
1. 适当的独裁跟专制在特殊时期效果是杠杠的,教育小孩,办公司,带下属,都能参考
2. 垄断才有暴利啊,农民苦
3.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错误使人成长,不要怕犯错,责任
第十一讲 改革开放 上
且行且思(不是珍惜),边做边改的改革
小平:摸着石头过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不争论,干了再说错了再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稳压倒一切
改革基本特征:功利务实,被动渐进,非均衡,不彻底
包产到户:粮稳而心定,洗脚上田从事非农产业(乡镇企业)
财政包干,划分特区
苏南模式: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村镇领导兼企业法人
温州模式:私营企业,走私倒卖,允许县城摆摊
改革是政治和社会问题,经济改革前先政治改革
1988物资紧张,倒卖,国企亏损,增发货币,通胀,价格交给市场,物价闯关,村民民主选举,全民恐慌,物价闯关失败
民营超越国企,地方政府强过中央
心得体会:
1. 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周详才开始的,可以边开始边调整方向
2. 犹豫是很大的浪费,时间越长,损失可能就越大
第十二讲 改革开放 下
90后开始收权,朱总理经济变革集权
93年投资过热:提高存贷利率,削减基建开支,复查地方批准的开发区,整顿房产投资热。
改革:
1. 财政税收体制从包干改为分税
中央:消费税,关税
企业所得税按纳税人隶属
增值税中央与地方75:25
朱镕基与广东谈判筹码是土地出让归地方收入(呃。。。)
分税后,中央收入暴增,支出很少,地方收入少支出多,驻京办,跑部钱进
2. 建立在中央政府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体制,推进现有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运营和商业银行的多元化
3. 1994年1月1日双汇率并轨
4. 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以股份制企业为目标的现代企业制度
5. 建立新社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
98年金融危机,长江水灾,朱总理力挽狂澜
1. 启动城市化建设,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先后7次降低存贷利率,增加货币供应
2. 开放外贸进出口自主权,中国制造开始繁荣
3. 刺激内需,开放房地产市场
国退民进,国有转私营,下岗大潮
中国经济的重大转变:
1. 产业结构从轻型化转向重型化
2. 房地产替代制造业成为高盈利产业并且一路高走
12年开始经济放缓
1. 对外贸易增速放缓,中小企业歇业破产,房地产严厉调控,重型产业全行业亏损,GDP7.8%,99年来最低
2. 货币超发,通胀压力大
3. 地方政府债台高筑
基尼系数,贫富差距大,政府与民间,中央与地方,有产与wuchan
心得体会:
1. 摸石头过河的弊端很多啊,制度不同意,变动大,遗留问题多
2. 要关注国家政策了,目前看空的多啊,好悲观的赶脚
结语 回到历史基本面
财政,货币,土地,产业政策
政府,地方,有产,无产
统一,放权,自由贸易
年经济增长9%,30年
心得体会:
1. 感觉还是要继续摸石头过河
2. 民间的声音越来越大了,互联网,民间组织,大V。。。影响越来越大了
一些思考:
1. 统一是最基本的,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经历了反复的放权收权
2. 中西方模式是不同的,很多方式都无法照搬,要有自己的思想
3. 政治跟经济既要独立,又有相互影响,单方面的改革很难成功
4. 有产阶级的安全感要怎么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