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瓣到长投网再到阿懒的博客,知道“
心灵创富”和“现金流”游戏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真正触动我,让我决心来参加这个游戏的,是“Ronnie慕容”的一篇日志
《实录:为财务自由、为成为别人的外传而战斗》。
早在大学的时候就读过清崎的“
富爸爸”系列的4,5本书,也玩过“现金流”的单机版游戏,书中很多细节和概念早已模糊,但是“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净现金流”、“被动收入”这几个概念早已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一直以为需要有一大笔资金才能进行投资(特别是房产投资)的我过着相对节俭、甚至在别人看来,是对自己有些“抠”的生活,努力地积攒着自己的工资收入,坚持记账已经有3年多;但是同时我也很茫然,到底要攒多少钱才够投资房产,给自己带来被动收入呢?看了慕容的日志,我心里仿佛有根弦被狠狠地拨了一下——原来我一直只顾着埋头赶路,却忘了抬头看路,原来仅仅用几万块钱,通过“分割+转租”的形式,就能够带来被动收入。这使我按捺不住迫切地想向各位前辈请教的心情,报名了今天的“现金流”游戏。
由于是第一次参加“心灵创富”的
现金流游戏,今天被分在了“新人组”一桌。由于这桌的大多数玩家都是第一次玩,所以整个进程稍慢,等到大家开始熟悉起来,游戏已经快结束了,而结束时也未有人 出圈。在游戏结束时,我粗略地回顾了一下,觉得没出圈的原因大抵是因为运气不够好:虽然没碰上“失业”,也只“生了一个孩子”,但是在抽到购买房产机会时,手中没有足够的现金,被迫卖掉机会;而投资的一个公司,还没等到它给我带来现金流或者资本利得,游戏就结束了;而投资股票,也没碰上能轻易翻5-20倍的1元股或者5元股。但是我隐隐觉得自己虽熟悉游戏流程,但是肯定还有一些盲区及思路上的局限,才导致了没有出圈,因为按照清崎的理念,任何职业、任何起步水平的人,最终都是能够实现财务自由的;果然,在分享环节中各位玩家的分享及
银行家的点评给我扫了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本桌的银行家小峰(音)指出,在游戏开始不久的时候,我抽到了一张机会卡——一处54000的房产,房屋抵押50000,首付4000,月现金流140.我因为手上没有足够的现金,且考虑到贷款每月需还的金额超出该资产带来的月现金流,反而导致月现金流的减少,因此以1000元的价格将此机会卖给了另一个玩家。其实此时,虽然该资产会导致月现金流暂时的减少,但是我应该考虑到潜在的资本利得,应考虑充分利用银行贷款的杠杆作用,来取得该资产;
2.后来,本桌的另一个玩家提出,上次玩现金流的时候,也是碰到了一个类似的情况,他贷款买了这样一处资产,但是后面“失业”了一次,导致现金急剧减少,一蹶不振,再没有购买其他资产的机会。这里几位银行家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补充——“量化风险”。在考虑是否应该购买这样一处资产的时候,充分考虑未来可能的支出,比如"失业"一次,生2个孩子...这样就能估算出手中需留有的现金量,来决定是否贷款买下这样一处资产。
这个“量化”的概念,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直知道要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收益最大化,但是之前一直没有过“量化”的概念,所以让自己生生地成为一个“保守型”投资者,其实这是一种盲目的保守。把风险量化,才能真正做到,在“买入的时候,就知道是盈利的了”。结合1,2两点,在今后的游戏中,就能很好地判断是否应该利用杠杆作用来把握机会亦或是应该放弃。
3.另一桌一位出圈的资深玩家提出了她出圈的方法:在所选职业现金流不高,且一直没碰到什么好的机会的情况下,她注意到同桌的其他玩家手中已经有较大笔现金,因此她在抽机会卡的时候,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大买卖”,以较高的价格卖给其他玩家,由此获得自己投资的“第一桶金”。并由此联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能有某些地方、通过某些渠道,获取这种“大买卖”的机会,或是出售、或是自己想办法拿下。其他玩家及银行家提出,(房产及其他)中介、猎头公司等,就是现实中出售“机会”的例子。
各位银行家的点评,都给我了我很多的启发,特别是陶陶,似乎不管玩家提出什么问题,她都能举出N+1种例子及解决方案,似乎一切问题都只是借口,而方法总比借口多。
借用《桃花源记》里的一段话,今天参加的现金流游戏,给我的感觉就是“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而我相信,通过持续地学习和分享、向各位前辈的请教、和大家的交流,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
P.S. 非常期待能够参与“房产公益出圈计划”及“王琦读书会”,求推荐!